据浙江省疾控中心透露,1月1日至16日,我省共报告流感例,其中14岁及以下流感病例占近七成,已接近年全年同年龄组发病数,较去年同期增加15.15倍,且显著高于年12月的同年龄组发病数。其中,0至6岁人群报告发病例,占39.61%;7至14岁报告发病例,占27.91%。
据了解,目前我省门急诊流感接诊病例高于过去5年同期水平,流感处于季节性高发的峰值,流感病*检测阳性率也达到往年高峰水平,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重点场所发生流感暴发的风险较高。据中国疾控中心通报,今年我国整体流感流行水平明显高于往年,是近几年来流感流行最为严重的一次。
凌晨1点的浙大儿院
几百个家长排队、医生被团团包围
1月16日凌晨1点39分,浙大儿院滨江院区一位急诊科护士在朋友圈发出照片:
(现在这个点还有三百多,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超负荷中,家长觉得看病时间长其实医务人员也在耗最后一滴血。)
1月16日17时至23时,记者蹲点浙江大医院——
走进浙大儿院滨江院区,多位医生告诉记者,这波流感太厉害了,传播范围实在太广,你们提醒下家长,人多的地方不要把孩子带去。
夜间7到9点是就诊高峰,二楼候诊大厅里人来人往,哭声、咳嗽声、喷嚏声此起彼伏,B区普通内科、输液区门口的家属患儿熙熙攘攘。“真的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站在B区门口的记者同事说。
这晚,前半夜内科夜门诊有个患儿
凌晨1点多,还有几百个家长排着长队挂号
而在诊室内,白大褂上一张张疲倦的脸,开口就是沙哑的喉咙,累到不想清洗的油发,有时忍不住不耐烦地回答,一支写了一天病历就写完的笔,一个从开始看病到看完所有病人都未曾打开的水杯……都是高负荷加班两个月给儿科医护人员留下的痕迹。
16日晚,除了普内科9位医生、急诊内科8位医生外,浙大儿院夜间特需门诊还有15位医生坐诊,而正常情况下,夜间特需门诊坐诊医生仅4名。加班的医生中,医院从病房、教研组抽调来支援门诊,还发动了*员夜间加班,每晚5个*支部各抽派1名*员医生夜间坐诊,直至就诊高峰结束。
记者了解到,浙大儿院年的就诊人次突破万,比去年增长21%,创造史上最高就诊数。11月以来,浙大儿院两个院区就迎来就诊高峰,月均门诊破31万人次。进入1月份,单日门诊总量仍维持在上万人次。
双眼上翻、口吐白沫……
有家长喊"救命"
“救命了!救命了!”1月16日晚上7点半在浙江大医院,一名2岁左右的孩子眼睛上翻、全身抽筋,嘴角还留着泡沫样的口水,持续了2分钟左右,把家长吓坏了,在急诊做好对症处理,想再挂个神经内科专家的号排除脑炎等情况。谁知,还没等到就诊,孩子又“发作”了。
家长告诉医生,医院被确诊为甲流,发烧到40℃,1月15日晚上8点半也抽过一次。
“家长小时候有没有抽过的?”坐诊的特需门诊专家、浙大儿院神经内科袁哲锋主任医师问道。孩子妈妈回答,自己小时候抽过一次,但就这么一次,也有遗传性吗?
热性惊厥(既往称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到5周岁之间的儿童,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脑功能发育还不成熟,以及遗传因素、发热相关。
“这波流感来势汹汹,孩子们都烧得厉害,热性惊厥也随之增多。”袁哲锋主任医师介绍,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发烧后24小时内,发热状态为肛温≥38.5℃(或腋温≥38℃)。因为体温过高时,神经系统容易处于兴奋状态,导致短暂性的脑神经功能紊乱。
像上文这样发生热性惊厥的孩子,1月16日晚袁哲锋所在的夜间特需门诊共接诊了至少5名(当晚接诊近40名小患儿)。四肢抽搐、双眼翻白、面色发紫、口角流涎或牙关紧闭……热性惊厥虽是小儿神经内科常见病,却往往会把家长们吓得六神无主。
几乎每位“抽”过的患儿家属,脸上都写着焦虑与无助。热性惊厥真有这么可怕?
实际上,家属并不需要过分恐慌,70%~80%的孩子一次发热过程只发作1次,且时间仅持续1~2分钟。发生热性惊厥时,建议家长冷静处理:
1.平卧或者头略后仰;
2.用凉毛巾放在宝宝的前额;
3.如有呕吐,应将宝宝的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4.解开衣物散热。
想了解更多关于热性惊厥的情况,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