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经方治疗疑难病的科研与临床研究,临证善用经方,并强调经方应用要从临床实际出发,灵活变通,加减化裁。常采用寒温并用、合方施治、顾护中气的方法治疗小儿高热,临床收效显著。
1寒温并用
寒温并用是经方中常用的配伍方式。虽然小儿高热以表里同热或里热证为主,理当解表清里,治以寒凉,但《伤寒论》治疗外感发热,却寒温并用,尤重辛温通阳之法。
究其用温药之理,不外乎四条:①从病理上看,临床中纯热或纯寒性疾病较少。因阴阳互根,寒中育温,温中有寒,寒热常可互相转化,所以,外感热病中往往寒热错杂。
中医理论认为,寒邪凝滞,侵袭人体后常闭塞玄府,郁遏阳气,引起发热。所以证虽热,仍以麻*、桂枝、细辛之辛温通阳开郁。
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小儿虽为纯阳之体,但现代人喜凉恶热的生活方式,易致寒凉伤阳,增加了寒邪犯表的机会。而发热后妄投苦寒药,滥用抗生素,促使众多阳虚体质的形成。
扶阳派名医祝味菊对此深有体会,他在《伤寒质难》中说:“今人体质浇薄,宜温者多,可清者少……秦汉体格,去古已远,今人禀赋更薄,斫伤更甚,虚多实少,彰彰然也……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所以,对阳虚体质并发高热者,当不忌温药,应寒温并用。
③就治法而言,外感热病可治以辛温、辛凉。二者的区分不在药性之温凉,而在于辛温之品宣散力量强,辛凉之品宣散力较弱。若邪热郁闭尚轻,用辛凉解表法尚可开郁透热;若郁结严重,单用辛凉之品不仅不能开郁清热,反而会导致凉遏冰伏,使气机壅滞,火热不解。而辛温类药发散力强,与寒凉相伍,既可发挥其开郁透热、“火郁发之”的作用,又可防寒凉冰伏。
此外,寒温并用亦具有反用、佐用、反激逆从的配伍思想,不仅可以相互制约其偏性,而且能相互激发,产生新的超越各自本身的治疗效应,具有相反相成的意义。
④从临证诊疗实际看,外感高热不退,久则耗伤人体津液、气血,每多致亡阴亡阳之变。如祝味菊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基于寒温并用的必要性,彭教授在小儿高热的治疗中,每于石膏、*芩、栀子、青蒿、柴胡、葛根、鱼腥草等药中佐以麻*、桂枝、细辛;对于高热不退、病情迁延者,常配伍小剂量熟附子、干姜、肉桂以助阳化气、通阳祛邪。
2合方施治
合方施治始于《伤寒论》,为后世医家所继承,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疑难病的重要手段。疑难病大多病机复杂,病证变化繁多,呈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邪正混乱的病理特点,运用功效单一的单方治疗,难以包容所有治疗意图,往往疗效不佳。
合方将经过临床验证、具有确切疗效的多个方剂组合并用,全面而整体地兼顾了病情,开启了多方向、多重病证病机之复合治疗模式,在治疗病位深、病势重、病机复杂的病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研究表明,在外感病的治疗中,合方常被用来应对急性病证。彭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由于小儿高热病势急、传变快、病情重,常常表里共热、气血同病、外实内虚,部分患者病情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多个层次,非用合方统筹三阳、兼顾三阴而不能治愈。
治疗上,彭教授常采用白虎汤、小柴胡汤、麻*附子细辛汤等合方加减治疗小儿高热。其中,白虎汤原本是治疗阳明热证、温病气分热证的主方,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大大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目前,白虎汤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急性高热性疾病。由于白虎汤具有清热生津、清气泄热之功,不仅大清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阴肺经之热,还能清里达表,卫气同治,使热邪由气分透达卫分汗出而解。此外,白虎汤生津液,救胃阴,防止火亢伤阴、阴液亏损而动风,阻断了高热向惊厥、神昏的发展进程。
因此,对于高热性疾病且辨证为阳明里热或表里共热者,应首选白虎汤施治。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之一,被广泛用于外感、内伤疾病。其不仅治疗伤寒少阳证,还可通过枢转少阳气机,内调阳明,外达太阳。三阳枢机运转流利,则内外通达,外解太阳之表热,内清阳明之里热,从而治疗三阳合病。有学者对临床报道的小柴胡汤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小柴胡汤主治发热性疾病,其中又以高热性疾病为主。所以,小柴胡汤是治疗高热性疾病的重要选择。麻*附子细辛汤功效温经解表,本用于治疗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引起的太少两感发热证,今用于小儿高热,以热治热,看似不妥。但若与白虎汤、小柴胡汤合方,不仅麻*、附子、细辛之温热被石膏、柴胡、*芩之寒凉所制约,还能充分发挥麻*开玄府、附子助阳通经、细辛窜透开滞的功效。尤其附子能扶助肾中真阳,鼓动阳气祛邪出表。祝味菊治疗小儿发热,力主重用麻*、附子、桂枝、干姜等温阳之品,以起到“气足则抗能旺盛,阳和则抗力滋生”的作用。
在临床实际中,针对反复高热、发热恶寒并见且伴有身倦体乏、脉沉者,彭教授常用三方合方,以白虎汤清解阳明;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利太阳阳明,兼扶太阴;以麻*附子细辛汤温助少阴,辛开太阳,共奏清里解表、扶正祛邪之功。
3顾护中气
“保胃气,存津液”是贯穿于《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治疗思想。《证治汇补》认为:“脾胃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堤防肝肾之阴。”
脾胃中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决定着病证的发展。儿科宗师钱乙根据小儿“脾脏怯”“胃怯”“脾胃虚”的生理特点,提出“脾胃虚弱,四肢不举,诸邪由生”。所以,小儿发病多责之脾胃,治疗尤重顾护中气。
在临床实践中,小儿高热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口渴消瘦、肢体倦怠乏力的症状,这是由于火热亢盛,耗气伤津,胃气、胃阴不足,无力濡养机体所致。治疗时当祛邪与扶正并重,攻补兼施。一则清解热邪,使邪气有出路;二则匡扶胃气,救液存津,使正气有来源。邪正相搏,此消彼长,则病愈可期。此外,顾护中气,还含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能起到以守为攻、防止传变的治疗作用。对于发生在6~8月盛夏季节的小儿高热,治疗时更需顾护胃气。《伤寒论·辨脉法》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指出盛夏时节,人体呈现内阴而外阳的生理特点。此时全身阳气浮散于体表,中阳相对不足。
如果感邪发为高热,正气奋起抗邪,使全身阳气更趋体表,中阳愈加虚少。若单用石膏、知母、栀子、*芩等寒凉药,不仅不能清解热邪,反而可能导致中气被伐,脾胃阳气受损,出现“洞泄寒中”之变证。严重者,可出现邪气内陷三阴,甚至飞渡少阴的真阳衰微证,从而危及生命。种种变证与坏病使病情更趋复杂,为治疗增加了新的难点。
彭教授治疗小儿高热,每于清解攻邪的同时,佐以四君子汤健脾益胃护中,配合山药、*精、枸杞子等甘平清补之品滋阴生津。彭教授还结合儿科圣方——七味白术散的构方思想,于前药益气生津的基础上配伍葛根升津液,起阴气;配伍藿香化湿和中,解暑发表,以利中焦气机之斡旋。针对素有脾肾阳虚的患者,常佐小剂量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以温中护阳制寒。于治疗之外,彭教授遵《伤寒论》注重饮食调摄的思想,每嘱患者忌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耗伤胃气之品,并借助粥力培养胃气,加快机体的康复进程。
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逾四十年,崇尚学伤寒、用伤寒,为岭南经方大家。其中医药学教研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学说研究进展、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药养生康复学等学科为主,主攻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糖尿病及多种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药新药、中成药的研究开发等。因对仲景学说研究深入,每以经方立起沉疴,故海内外求医者甚众。本书从彭万年教授仲景学说阐微、临证经验、医案与研究三方面系统总结了其一生的临床经验,全部文稿由彭教授原作和其众多硕博士生写成,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了彭教授对仲景学说的领悟及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疑难病、常见病的经验,对于促进《伤寒论》的研究和推广经方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适合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主编:宋爱*,周英。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柴嵩岩中医妇科临床经验丛书》正式发布!速看!●景岳称之为“神剂”,既能化痰,又可滋阴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