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同心圆在这里绘就震后一周访磨西
TUhjnbcbe - 2024/6/6 17:48:00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4580330.html

年9月5日12时52分,泸定磨西镇地动山摇、落石不断、房屋倒塌,一场6.8级地震,瞬间让这个安宁祥和的旅游小镇陷入到从未有过的惊慌与悲怆之中。

康巴传媒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地震一级应急响应,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各方力量第一时间向着受灾地逆行而来。失去联系的乡村、灾情最重的村子、距离最远的地方……,迎来了救援力量,群众得以安全转移,伤员得到及时救治......以磨西镇为中心点,一个凝聚各方力量的“同心圆”在这里绘就。

9月12日,地震过去整整一周。在震中磨西镇,一个个安置点秩序井然,党旗高高飘扬,志愿者服务队处处暖心,救灾物资从各地运来;一条条生命通道相继打通,灾区供电供水、通讯等生活保障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地震伤员陆续出院,磨西镇和得妥镇两处过渡安置点同日开工建设……

死者已逝,生者如斯。磨西镇已从惊厥中平静下来,受灾群众在各方支援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

血脉相连甘孜儿女“送别”遇难同胞

9月12日中午,震中磨西镇上空薄雾散去、阳光铺洒。12时52分,防空警报响起,正在执勤的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扎西杜机默然肃立、低头致哀。此刻,几天前和队友们参加救援的画面在他脑中一一浮现,徒手刨土救人、攀越绳索渡河、背着群众过悬崖......还有那一声声感谢和一张张淳朴的脸。“我们能再来早点,或许就能多救几个人,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那一瞬间,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泪眼婆娑,悲恸至极。同一时间,在全州各地,甘孜各族干部群众和扎西杜机一样,以集体悼念的方式,向逝去的同胞告别。

康巴传媒

那一刻,正在行进的车流静止了,正在上课的学生们集体站立,正在劳作的乡亲们放下手中的犁耙,正在上班的干部们低头肃静......

从震中磨西到近千公里外的扎溪卡草原、稻城亚丁,从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到逶迤绵延的金沙江、雅砻江.....甘孜大地静默三分钟。

“悼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要铭记住这次灾难。逝者的名字,有些我们知道,有些不知道,但今天,逝者与生者的联系会更加紧密。”海螺沟景区管理局营销科科长李毅声音有些哽咽地说;“他们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永远无法更改的是,他们是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从悲恸中重振,在灾难中崛起,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已凝结成为甘孜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

时空相连过渡安置房加快建设

昼夜不停、机具轰鸣。在磨西镇贡嘎大道附近的一片空地上,大型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正在平整土地,工程车不停地运送土石。一天之前,这片有四五个足球场大的地方还只是一片空地。施工人员在现场进行着详细的测绘和讨论,为的是把工程建得更好。他们将在这里以最快的速度建起磨西镇首批过渡安置房,集中安置在地震中受灾的群众。

据州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磨西镇和得妥镇5个安置点将陆续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安置余名群众,施工单位昼夜不停,全力保证施工进度,让受灾群众尽快住上过渡安置房。

据华西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接到任务后,施工人员与当地建设队伍一道连夜开始施工作业。

据了解,板房分为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多种户型,每50套配建一个集中供水点、公用卫生间、垃圾收集点和消防设施。

在磨西过渡安置点建设现场不远处,是一个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居住着磨西镇咱地村的多名受灾群众。咱地村三组老党员宋华林和全村人一起,自9月6日在“孤岛”被营救转移后,就一直住在这里。50多岁的邓石林和他的家人也住在这里,他的家在地震中受损严重,住建部门鉴定为不能使用。邓石林说,等过渡房建好后,他和家人将搬到那里去。他坚信,灾后恢复重建后,自己的房子会建得更好更漂亮。

山水相连最远安置点通了路

“通了,已经通了!真是太感谢了,你们赶紧休息一会。”12日中午11时许,随着推土机将横亘在路边上的最后一堆沙石推开,因地震断道整整7天的磨岗岭村通村路恢复通行,村委会主任罗向明领着大伙儿在村口对抢修公路推土机的操作手连声致谢。

有着“中国最北彝寨”之称的磨岗岭村,与磨西镇隔着一座大山,原本村子距镇上只需要十几分钟的车程,此次地震造成唯一的通村路十几处垮塌,一时间交通完全中断,村子成为山间“孤岛”。

但在“孤岛”上,村民们却并不“孤单”。第一时间,多支救援队伍徒步到村里,及时转移伤员,给乡亲们送来物资;第一时间,直升机空投帐篷到山间,多名群众迅速搬进临时的“家”;第一时间,民兵们用铁锹铲子修通了摩托车道,村里的老年人早早下了山。

“说普通话的救援队,说四川话的森林武警,还有一些康定民兵说藏话,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恩情!”回想起地震发生以来村里的变化,泪水已在罗向明眼中打转,“他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56个民族都是一家人!”

87年前,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争分夺秒向着泸定桥行进;87年后,在这个距离磨西镇最远的安置点上,彝族乡亲们看着一支支人民的队伍翻山越岭,给村里送来温暖和希望。

傍晚时分,皎洁明亮的月亮挂上磨岗岭,犹如一盏夜灯挂在天上,给黑漆漆的夜晚带来了一丝光亮一丝温暖。过渡安置房工地上的机械轰鸣声、临时安置点里的读书声、受灾群众发自肺腑的感激声……,汇聚成了一曲民族团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动人乐章。

记者:张建国杨杰肖宵

图片:余秋林

见习编辑:尼玛梅朵

校对:岳诗蕊

责编:白马

审核:杨杰

康巴传媒凝聚康巴正能量,传播甘孜好声音!(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篇原创内容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心圆在这里绘就震后一周访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