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妈妈用了这个歪招给宝宝退烧,这些方法可别 [复制链接]

1#

孩子发烧,先崩溃的往往是家长。

他们既担心高烧不退会烧坏孩子的大脑,又担心频频吃药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很多副作用。

特别是老一辈的人,医院,更愿意用一些所谓“纯天然、无副作用”的祖传偏方来给孩子退烧。

可是,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湖北*冈一位妈妈得到的教训,就给所有家长敲醒了警钟:

家住湖北*冈的6岁女孩蒙蒙高烧到40℃,蒙蒙妈带着她去附近的小诊所就诊,“医生”告诉她可以用他们熬制的“中药秘方”灌肠来退烧,纯天然还无副作用。

听说不打针不吃药就能治病,还没有副作用,蒙蒙妈很是心动,当天就给女儿灌了一次。

可一连灌了4天,蒙蒙非但没退烧,还出现了其他更严重的症状,如身上出疹,小便变少,精神变差等等。

察觉到不对劲,蒙蒙妈赶紧把医院。

该院肾内科检查发现,蒙蒙身患脓*血症、肾功能衰竭,还出现了休克症状,心脏、血压指数直往下掉。

医生分析,导致蒙蒙出现这一幕的重要原因就是“灌肠”退烧。

这种灌肠门诊出现问题的案例不少:

半岁大的男婴用了灌肠治疗退烧,结果反而病得越来越重,导致脓*血症、肾功能衰竭,还出现了休克症状,心脏、血压指数直往下掉。

就是因为有一些药物通过灌肠治疗会进入到血液里面,而且有可能使用的是比较大的剂量,就造成肝脏、肾脏、心脏的损害。

医生说在临床收治的患儿中,像这样因为灌肠退烧导致严重后果的并不罕见。

家长们往往会误认为灌肠退烧与孩子在肛门使用的退热栓类似,相对于打针、吃药比较安全,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什么是灌肠治疗?

盲目灌肠退烧有什么危害?

所谓的灌肠退烧,就是把药物通过肛门注入直肠,以此来达到治疗目的。

医院,可能很难看见灌肠的踪影,但在许多城镇、乡村,仍有使用。

因为声称“灌肠退烧药物不吸收”“灌肠退烧副作用小”“灌肠退烧起作用快”,很容易被广大家长欣然接受。

孩子的肠道非常脆弱,如果操作不规范,轻则损伤粘膜,重则还会导致肠道穿孔。

一方面,肠道给药不好控制药量,另一方面,灌肠还会有很大的致命风险。

1、药物灌肠后,随着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药物最终在肝脏、肾脏代谢;非正规医疗场所使用的灌肠药物,要么退热机制不清,要么药品成分不清,药品副作用太大,稍不留心就会导致宝宝肾衰、肝衰;2、灌肠退烧不像打针那样需要做皮试,略过这一环节,孩子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的几率会大大增加。3、灌肠后一些药物还会流出来,连专业医生也无法准确判断孩子究竟吸收了多少,一旦用药过量,就很容易损伤孩子的肝肾等脏器。4、灌肠使用的退烧药中很多都包含了大量的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氨基比林等非载体类解热镇痛药,或者成分复杂的中草药,能轻而易举地将宝宝送入到ICU;5、给宝宝灌肠还容易导致宝宝肠道内正常菌群紊乱,引起继发性肠道疾病。

灌肠退烧一般情况下都不推荐使用,切记!

而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下面这些错误的退烧经验依然广为流传。

这几种错误退烧法

千万别随便乱用

1

捂汗退烧

“孩子发烧了捂一捂吧,马上就能退烧”“不要给孩子喂药,副作用太大了,还是捂捂汗最好”,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种误区。

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远远不及成人,发烧最需要的是散热,捂被子会让身体里的热量反而越积越高,散不出来,更不利于退烧了。

有一部分孩子会因为温度过高导致脱水或热性惊厥。

1岁以内的宝宝更有捂热综合征的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致死。

捂汗的过程中还会引起宝宝出现慢性缺氧症状,使宝宝出现反应迟钝,精神异常等现象,甚至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孩子如果发烧的时候喊冷(体温上升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畏寒的症状),可以适当增加衣物,但绝不能盲目捂汗。

2

酒精退烧

宝宝发烧后使用酒精给宝宝擦浴退烧,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退烧方法。

但是,目前这样的退烧方法已被临床所叫停。

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使用酒精给宝宝擦拭退烧,容易导致宝宝发生过敏反应。

而且酒精具有明显的扩血管作用,用酒精擦拭宝宝皮肤的过程中,酒精会通过局部的毛细血管吸收入血液循环,容易导致宝宝肝脏、肾脏、脑细胞等受到损伤。

3

灌开水退烧

一名2岁女童因发高烧出现抽搐,父母听信了民间偏方,将滚烫的开水灌入孩子嘴里。

孩子整个口腔、咽喉、食道全部被烫伤,导致喉头水肿,呼吸衰竭。

4

藿香正气水敷肚脐

藿香正气水真的是被家长们当成神奇药水啊,又是说喝它防感冒发烧,又是说可以防蚊虫叮咬。

实际上,藿香正气水并没有外涂肚脐退烧的作用。

也有些宝宝在肚脐部位外涂藿香正气水后起到了退烧的效果,实际上是由于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酒精,通过酒精的挥发作用起到了散热的效果,从而使宝宝的体温降低。

5

退烧贴

退热贴的实际散热面积非常有限,很多家长还喜欢贴在宝宝的额头、腋下等高热部位。

这就让局部皮肤急剧收缩,刺激比较大,孩子不舒服,局部皮肤还容易过敏。

退热贴除了让大家知道宝宝是“小病号”,以及给家长一些心理安慰的效果外,基本没有退烧效果。

孩子发热时

应该怎么处理?

首先,妈妈要回顾一下孩子发烧前是否打了疫苗,或者生活中接触到的人里是否有感冒的人。

因为,通常来说,孩子37~38度为低烧,大多会出现在预防接种后、长牙或一般病*感染。

这时候,他们依然是能吃能玩,精神状态很好,妈妈可以每天在家给孩子先行散热,用物理降温来护理观察,鼓励孩子多喝水,多排尿、排便。

宝宝基本上不太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无法说出自己哪里不舒服,这时就需要家长需要通过宝宝的精神状态和体温作出判断。

当宝宝体温大于38.5度时,医院就诊。

38~39度为中烧,多为病*感染引起。

39度以上为高烧,多为细菌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感染等。

小手热乎乎:说明发烧已经烧到顶峰,这时候温水洗澡可以帮助散热降温。小手冰凉:说明体温还会继续上升,这时可以温水帮宝宝擦身、温水泡脚散热;不要给宝宝温水洗澡,因为会散热过多导致宝宝出现寒颤,皮肤发紫等表现。

除了物理降温,持续发热不退,家长还可以配合医嘱用药。

儿童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是:泰诺林和美林。

退烧药的使用规则是24小时使用次数不超过4次,宝宝发烧需要按时服用退烧药退烧。

首选物理降温,若物理降温失败,体温继续上升,距离上次服药时间间隔大于4小时,可以考虑服用泰诺林。如果宝宝发烧大于39℃,服用几次美林之后退烧效果不佳,可以咨询医生后灵活地换药退烧。美林效果不佳可以试试用泰诺林,相反泰诺林使用效果不佳,体温大于38.5℃,也可以试试美林。一天24小时退烧药使用总次数不超过4次,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相互配合。

医院

发烧是孩子对微生物感染的一种反应,往往会反反复复好几天,这是个病理过程。但是当发现孩子有下面这些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面色苍白,皮肤弹性差;

精神、食欲明显变差,对外界反应减弱,活动减少;

鼻翼煽动,呼吸、心率比平时明显增快;

三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发热,持续高热,长时间发热,出现抽搐、不吃不动、频繁吐泻……

虽然孩子发热让我们很揪心,但它是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表现,免疫系统正是在和病菌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的。为了让宝宝少难受,大人少焦虑,妈妈们要了解发热这个常见症状,学会合理应对,做好“消防员”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