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有“烧坏脑子”的误解,是因为有些孩子发烧的病因是脑膜炎,而脑膜炎可能会引起脑部损害。发烧和脑部损害,都是脑膜炎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发热只是疾病的其中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当发热达到了超高热(超过41℃),可能导致脑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高温变性,进而发生家长所说的“脑子烧坏了”,但是在多数的儿科疾病中很少会出现这么高的发热情况。
虽然有些患儿的体温没有达到如此高温,但是它自身的原发病却直接累及大脑而使脑实质本身遭受破坏,比如脑炎、脑膜炎、复杂性热性惊厥等(并不是发热引起脑炎、脑膜炎)。热性惊厥,在发作15分钟以上时,才有可能对宝宝的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而言,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遇到热的反应,个别就会发生高热惊厥,正常的频次在1~2次。陈医生抢救过好几个大于6岁以上的孩子,总结就是孩子年龄越大,抢救时间越长,抽搐比较难以控制,家长不可以因为孩子年龄大了就掉以轻心。
但是如果孩子频繁惊厥,就需要进一步检查究其原因,看是热惊厥还是无热惊厥,是不是脑炎、脑膜炎、癫痫、低钠、低钙或者代谢性问题等等。
一般情况下,孩子发烧时出现单纯性的惊厥,1—4分钟后会停止,对脑部影响不大。但如果惊厥时间较长,就要考虑可能是脑部其他疾病导致的异常反应,或是由潜在的不良因素引起的。
38.5℃退热法孩子若发热到38.5℃以上,就应该尽快吃退热药降温;吃退热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而且长时间高热不处理,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是不宜使用退烧药的。体温过高者立即就医按医嘱用药。新生儿和小婴儿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但是这个规定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因发热出现不舒适、情绪低落,虽然体温还不到38.5度也可使用药物退热。因此这个退热的时机选择还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退热的方式主要推荐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大家肯定很熟悉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各国权威机构对全球儿童推荐的退热药物目前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对于3个月以上的宝宝,建议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而6个月以上的宝宝,也可以选择布洛芬。
药物的用量方面,每个宝宝的具体体重不一样,用药量也不一样,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常见的口服退烧药,这些药物虽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使用时也需注意。有的家长按照常规用药方式,这里主要说的氨酚*那敏颗粒,一日3次服用,就大错特错了!陈医生提醒,孩子发烧超过38.5℃时,才考虑服用这类药物;服用时间需间隔4—6小时以上;这期间,如果服用过退烧药,但过1小时又发烧了,则不能连续服药;家长可采取物理降温方式退烧。
不提倡“灌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药物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一些私人医疗机构和小诊所是拿氨基比林、赖氨基比林等水杨酸类去灌肠的,但这些药物因为肝*性、肾*性太大,对儿童都是禁用的,更不要说拿来灌肠了。除了*性大以外,还容易有过敏、肠道溃疡出血、穿孔、菌群失调的可能。因此,采用危害这么大的操作去退热是不可取的。
孩医院就诊,由专业儿科医生诊治最佳,很多小门诊的大夫对儿科一知半解,未接受儿科专业知识培训,选用药物往往不恰当,用量也拿捏不准,儿科之所以把内科分出来,就是儿科生理病理特点不同于成人,需要的专业知识很强。
明天讲下孩子万一在家抽风了,家长如何处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