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哈哈哈”
深夜10点,一长串响亮、魔性的笑声,医院…
嗯?医院有点不搭边吧。
原来一位宝妈抱着孩子,医院走廊,边跑边笑着喊“我宝宝被鱼咬了”。
值了一夜晚班,疲倦的彭医生,显然被眼前,进医院还这么欢乐的家长,逗乐了。
彭医生握着孩子的手,左翻右翻,伤口小到,镜头里几乎看不见。
他宽慰妈妈:拿酒精消消*就好了…
不过,妈妈过分紧张,开始发散思维,尽情想象:
要不要开药,要不要打点滴?有的鱼会释放*液,会不会感染发烧啊?
彭医生被连珠炮似的问题,问得语塞。
妈妈还特意将“肇事鱼”的照片,给医生辨认。
彭医生再三确认,消一下*就可以,还不忘边开病历,边调侃:你这个鱼咬伤,诊断都打不出来。
深夜的急症室,最令医生心累的,不是熊孩子,而是熊家长们。
如果非要给熊家长分个等级,那TOP1一定是掌握了“偏方”的家长。
一个晚上,杨医生被气得,头突突地疼。
小女孩发烧,烧到40℃,额头上涂满了不明液体。
杨医生问旁边忙着擦鞋的奶奶,额头上是什么东西。
奶奶说:鸡蛋清可以降温,小孩发烧都这么用。她爸爸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说完,奶奶坐在凳子上不慌不忙,不疾不徐地擦鞋。
杨医生检查完,不得不加重了语气:现在立刻马上,给她吃退烧药。
奶奶气定神闲地擦鞋:哦。
杨医生再次加大分贝:不要给她擦鸡蛋清了,她要吃退烧药。她现在手脚冰冷,就是告诉你,她快发烧了。
奶奶忘我地摆弄她的擦鞋事业:晓得了,医院了嘛。
呼,不能生气。
论小孩发烧有多少种治疗偏方?
杨医生估计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熊家长们做不到的。
这不,鸡蛋清奶奶刚走,立马迎来了“啥偏方都用”家长。
小男孩在家高烧一整天,妈妈没有用退烧药,而是两种偏方双管齐下:
一是脚底下贴乱七八糟的膏药;
二是背上刮痧…
杨医生眉头紧皱,叹了一口气,调整情绪。
她检查了小朋友的口腔,发现全是泡,而且以往病历上显示,这小孩有高热惊厥史…
小朋友持续高烧,家长还不喂退烧药,用刮痧的土方法降温。
万一再次引起高热惊厥,后果不敢预想…
杨医生一下子没控制住脾气,朝不靠谱的家长发了火。
发高烧裹被子、涂自制膏药降温、抹鸡蛋清、刮痧…
各种土方法试遍了,小孩还是高烧不退,医院跑。
这些家长不爱孩子吗?未必。
但他们对孩子的爱,不可能超越自身认知的局限。
承担愚昧后果的,是烧得面红耳赤,只会用哭声表达不舒服的孩子…
以上片段,来自中国首档儿童医疗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
由《守护解放西》原班人马拍摄。
通过24小时不间断、不干预的拍摄,真实医院上演的悲欢离合。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是中南地医院。
镜头跟随八位医生,医院各大科室,记录了多个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的医疗故事。
跟其他沉重、致郁的医疗记录片不同,人类幼崽自带的萌点和天真,医院里白色的悲伤。
医院的医生,除了专业素养过硬外,还得有独家的哄娃技巧。
光头医生李勇,是普外大名鼎鼎的主刀C位。
但医术再精湛,也架不住孩子们见到他就瑟瑟发抖,拔腿就跑。
小女孩尤其怕他。
这天,他来查房,人还没有进病房呢,小女孩听到他声音就躲到床底下去了。
光头医生哄了好几次没效果,只能使出杀手锏:戴上熊猫头套,使劲卖萌。
光头医生心里苦啊,他寻思着自己明明这么和蔼可亲,孩子们为什么这么怕他。
泌尿外科的医生们,也有哄娃拿手绝活:聊天讲故事。
每年一到暑假,泌尿外科门外乌泱泱地凑齐了一屋子的小男孩,排队割包皮。
这时候,“救命啊”,此起彼伏的“求救声”响彻手术病房,分贝直掀天花板。
其实,孩子们手术过程使用了局部麻药,令他们哭喊的并不是身体上的疼痛,而是心理上的害怕。
主刀医生涂磊,耐心地跟哭喊的男子汉唠嗑,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其中一个小男孩,一上手术床开始低声啜泣,涂医生让这个考98分的学霸,说句诗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
男孩边哭边背诗: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格局,这境界,让一屋子的医生刮目相看,直呼“我是自取其辱跟他谈诗”。
有网友说,看这部纪录片前半段在爆笑,后半段在爆哭。
温馨的医患互动只是医院的一面。
另一面,儿科医生们也要在死神手里抢人,争分夺秒,分秒必争。
手术台上,正在给患者做手术的*主任,接到同事通知,医院有一位一岁半的孩子,被花生米卡住支气管,有生命危险,亟需支援。
一下手术台,*主任和学生匆忙赶完娄底。
救护车飞奔在高速路上,两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一个半小时。
医院,*主任检查发现,孩子肺左侧已经没有呼吸音,情况相当危急,必须立刻进行手术。
想要把卡在气管里的花生夹出来,意味着必须要在脱氧情况下,一分钟之内完成手术。
若是时间没控制住的话,小孩随时可能氧气含量下降,脱氧死亡。
手术开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主任先取出左边花生,结果发现右侧也有。
小孩血氧极速下降,嘴唇变黑…
所幸有惊无险,手术成功了。
但并不是所有命悬一线的小朋友,都这么幸运,能撑到顶级专家赶来支援。
光头医生李勇,和几位同事坐上飞驰的高铁,赶往另一个城市给十二岁的孩子做手术。
孩子突发急病,心率过快,心脏代偿快达到极限水平,这意味着小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她的命就在一个小时之内”,他们医院,孩子还有生还的几率。
这次,高铁速度再快,也没能快得过死神。
李医院的噩耗,孩子到底还是没有撑到救援…
8岁男孩浩浩,患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畸形,治疗的唯一方法只有手术。
手术的费用要十几万。
手术前夜,小浩浩趁着妈妈不在,独自到主刀医生李勇的办公室。
小浩浩腼腆地询问李医生:动手术要多少钱啊?
紧接着,他说:要是太贵的话我就不做了。
李勇医生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么懂事,令人心疼的话。
浩浩解释道:妈妈工作太辛苦了,一天只能挣十几块钱,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
他宁愿自己承受疼痛,也不想妈妈因为自己太辛苦。
孩子的一片赤诚,令见惯了生死的李医生红了眼眶。
小小年纪,孩子有这么重的精神负担,不利于第二天做手术。
李医生特意将浩浩带到温馨的小房间里,进行一场男子汉之间的对话,宽解他的忧虑。
第二天,经过几个小时候的鏖战,浩浩的囊肿被成功摘除。
李医生走出手术室,第一件事是找浩浩父母谈话。
他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浩浩的囊肿比想象中还要大,说明囊肿早就存在多时,怎么会拖医院检查?
李医生问:难道之前没有出现过肚子痛的状况吗?
浩浩妈妈说:浩浩肚子痛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有时候吃药没事就没当回事。
最致命的是,妈妈一味跟儿子说,“你是男子汉,你要忍住”。
懂事的浩浩,或许听了妈妈的话,忍着痛也不说,结果白白受了这么久的苦。
“你要懂事”、“忍一忍”、“不能哭”,妈妈过分强调独立,孩子早早失去了喊痛的能力。
“成年人把懂事定义成褒义词,可有时,懂事掩盖的是无忧无虑的童真。”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残忍?另一种教育的失败?
如果说,浩浩的懂事,是父母人为教育下养成的习惯。
那么,小女孩煜宝的懂事,则更多是天性使然。
煜宝,是一位非常不幸的孩子。
小小年纪,患有全颅缝早闭、狭颅症,还有很多种基础疾病,前后进了四次手术室。
虽然跟正常的孩子不同,还好病痛没有影响她天真烂漫的笑容。
她很腼腆,跟她打招呼,她会害羞的捂住脸;她还很爱笑,看着镜头,圆圆的眼睛,一脸纯真。
她又是幸运的。
因为,她有非常爱她的父母。
孩子出生到现在,煜宝妈妈每天手写记录女儿的生活起居。
满满几大本的笔记,从年1月24日开始,每天事无巨细地写下女儿的日常。
要是遇到晚上宝宝呼吸困难的特殊情况,妈妈会特别注明。
对于医生来说,这些呼吸数据特别宝贵,对医生判断病情,了解小孩病情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手术前,医生跟煜宝父母沟通手术的具体情况。
为了帮助煜宝重建颅缝,医生会从额头开始,绕一个圈,将骨头切成很多块…
妈妈抱着煜宝,听着医生讲解手术的具体情况,止不住鼻酸。
当听到医生说手术风险,不但可能出现大出血,手术中还可能出现感染,导致病情扩散时。
妈妈早已泛红的眼睛,眼泪止不住的流。
一直在东张西望的小煜宝,第一时间感应到了妈妈的情绪变化。
她望着擦眼泪的妈妈,担忧地叫了声妈妈。
接下来,小煜宝的举动,让乌鸦每每想到都会心头一暖,控制不住眼睛泛红。
她转过头,朝着还在讲解的医生,“嘘”了一声。
意思是:妈妈哭了,在难受,医生哥哥不要再说了。
做完这个动作,她看到医生哥哥愣住的表情,像恶作剧得逞,天真地笑起来。
我几乎融化在煜宝的笑容里。
小煜宝也许不懂她即将面对怎样的痛苦和凶险,但她敏感地察觉妈妈在伤心,在流泪。
她话还说不全,她也无法保护妈妈,只能抬起小小的手,保护妈妈。
网上听过这么一句话:大人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坚强,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
医院这个地方,目睹过太多人类极致的悲欢。
孩子们还来不及尽情绽放生命,先被疾病绊住了奔跑的权利。
他们有些刚出生就上了手术台;有些被判了“死刑”回天乏术;有些父母倾家荡产,医生竭尽全力,最后还是败给了命运。
陶勇医生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写道:在悲欢之中,我们看到的是“治愈的力量”。
多数时候来这里的人们愁容满面,医院,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孩子们的纯真和烂漫,冲淡了愁,添了一份治愈。
正如,海报上所写:我愿用我的疲惫不堪,去换取你的天真烂漫…
后台回复你好,儿科医生即可观看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点亮“在看”,致敬儿科医生,致敬顽强的生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