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学领导体检后低血糖去世,不要让糖尿病生 [复制链接]

1#

原创李青大夫肾病科普收录于话题#糖尿病47#我的文章

医院

李青

据澎湃新闻报道,64岁的长安大学原*委书记杜向民3月17医院体检后因低血糖摔倒引发脑出血,于3月18日凌晨去世。

报道没有披露逝者原来的病史,分析可能与糖尿病相关。推测原有糖尿病,可能正在使用有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体检当天空腹,于是引起低血糖摔倒。可能同时还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低血糖又诱发了脑出血。

我们曾收治过一位70岁老人,有一天儿子下班后回家发现她已经昏迷不醒,急打送医,急诊测血糖2.8mmol/L,考虑是低血糖昏迷,紧急静脉推注葡萄糖,幸运的是,老人不久意识便恢复了。住院后进一步检查,老人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衰竭。

老人糖尿病、高血压十几年,降糖一直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及胰岛素治疗,血糖不稳定,之前也曾出现过低血糖情况,但都不严重,感觉手抖、心慌、出虚汗后赶紧吃点东西就过去了,所以没有太在意。

老人的老伴已经去世,自己跟儿子一起生活,但是白天家中无人,没想到恰恰在白天发生这样的事情。幸运的是,估计低血糖的时间不太长就被发现了,及时处理没有出现更严重的伤害。

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就称为低血糖,由低血糖导致的昏迷称低血糖昏迷。

糖是人体最直接、最经济、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尤其是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依赖葡萄糖。大脑重量仅占人体体重的2%,却消耗人体能量的20%。

所以发生低血糖时,首当其冲受损的就是大脑。严重的低血糖可引起昏迷,特殊场合可导致摔倒、外伤、车祸、事故等。

长期低血糖昏迷还可引起大脑不可逆的损害,如同植物人。即便是轻度低血糖也会损害脑组织,出现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长期反复低血糖发作可引起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低血糖除了损害大脑外,对心脏、肾脏、视网膜等也可造成伤害。

此外,低血糖发作后患者产生了对低血糖的恐惧感,也对降糖药物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从而使长期血糖控制达标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低血糖的危害甚至大于高血糖。如果说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来计算的话,那低血糖的危害则是以小时来计算!

低血糖的隐患无处不在:熬夜疲劳,运动过量,心情不好,吃饭不定时等,都会造成低血糖。许多年轻女性,为了瘦身而减小饭量,也容易发生低血糖。

饮酒容易诱发低血糖。一般情况下,当血糖水平下降时,人体会启动一个防御机制:一方面动员肝内储存的糖原变成葡萄糖,另一方面将蛋白质、脂肪变成可利用的糖。但酒精会抑制这两个过程,饮酒时未进食,低血糖的防御机制又被酒精抑制,所以特别容易发生低血糖。

如果某人服用降糖药(未必是上述有低血糖副作用的降糖药)期间饮酒,同时还饮酒后不吃主食,就容易发生低血糖。

一些疾病,比如胰岛素瘤患者,或者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也是低血糖的高危人群。但最容易发生低血糖的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

一、哪些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人自身的血糖调控能力下降,如果同时又不当使用有低血糖副作用的降糖药,就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其中,最高危的人群是老年人,其次还有慢肾衰患者、1型糖尿病患儿和孕妇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人进食量减少,血糖调控能力减退,低血糖调控能力更差,所以容易发生低血糖。

此外,许多降糖药在老年人体内清除缓慢,药物蓄积,也容易发生低血糖。研究显示,75岁以上患者低血糖急诊风险是18~40岁人群的1.56倍。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衰患者

胰岛素通过肾小管代谢,磺脲类降糖药通过肾脏排泄。慢性肾衰病人胰岛素的代谢障碍和磺脲类降糖药的排泄障碍,药物在体内蓄积,都容易导致低血糖。如果老年人再合并慢性肾衰竭,就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了。

●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调控能力更差,而且治疗需要依靠胰岛素长期注射,所以1型糖尿病患者自始至终处于低血糖的风险之中。

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糖尿病酮症酸中*,其次是低血糖。而与低血糖相关的儿童和青少年死亡,可能并不是心血管相关原因,而是与低血糖时癫痫发作,或可能是意外事故或溺水造成的。

●糖尿病孕妇

有研究显示,在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孕妇中,严重的低血糖很常见,特别是在妊娠早期。在一项对名1型糖尿病的孕妇进行的研究中,4名死亡产妇,其中2人死于低血糖。

二、哪些降糖药容易引发低血糖

胰岛素可以引起低血糖,此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促胰岛素分泌剂也容易导致低血糖。

一项研究表明,与其它降糖药相比,磺脲类促分泌剂导致低血糖的风险为6.73倍,长效胰岛素为12.53倍,长效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为27.65倍。

●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一般名称中会标有大写字母R,如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等。

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

短效胰岛素低血糖的发生率更高。

●胰岛素促分泌剂

包括磺脲类促分泌剂和格列奈类促分泌剂。

名字比较绕口难记,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告诉大家一个诀窍。一般来说,这两类药都带“格列”二字。

磺脲类促分泌剂:比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格列奈类促分泌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其中,名字以“格列”开头的磺脲类促分泌剂更容易导致低血糖。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民间所谓“特效降糖药”中大都掺有磺脲类降糖药,低血糖副作用大,“神医”又不会说破,许多老年患者都受其所害。

三、低血糖发生时的简易处理

低血糖昏迷的危害很大,所以,应尽可能的在未发生时及时处理。

低血糖的发生大致经历如下的过程:先有饥饿感,乏力、四肢麻木,情绪不安,面色苍白,头晕,呕吐,心慌,胸闷等;严重时,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吐之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抽搐,惊厥,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昏迷等。

出现上述症状,在未发生昏迷前可紧急服用糖水、糖果、巧克力,或者普通的食物。

已经发生低血糖昏迷者,应第一时间送医急诊处理,一般需要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ml,可以重复使用,直至患者清醒。当然,这些操作有医护人员来完成。

四、低血糖是可以预防的

●医生的防范

作为临床医生,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措施严加防范低血糖的发生。

比如:放宽糖尿病人尤其是老年糖尿病人和合并慢性肾衰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密切嘱咐病人使用降糖药后一定要按时用餐;

每餐都要食入定量的糖类(碳水化合物);

将容易引发低血糖的降糖药坚决踢出局,比如老年人和合并慢性肾衰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有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

●患者的防范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定时定量进食,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务必及时进食;

运动前应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运动量不宜过大,每天运动量应固定,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

用药务必遵医嘱,不自行增减药量,每次用药前核对药品及剂量,特别是胰岛素;

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可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因此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孕妇仍应坚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避免体重过度增长。建议进行一些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避免剧烈、紧张的体育运动;

有条件的患者可立即用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如血糖≤3.9mmol/L,应迅速补充适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半杯甜果汁、一勺蜂蜜、几块饼干、两三块糖果等;若症状消除,但距离下一餐的间隔时间较长(>1小时),建议加食1份主食,如1片面包、1个馒头、3-5块饼干等。

原标题:《大学领导体检后低血糖去世,不要让糖尿病生活处于风险之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