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24559.html发热是宝贝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宝贝就医的常见原因!那么:什么是发热?什么是超高热?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发热会对宝宝产生哪些影响?发热用什么药是安全有效的?吃药会有不良反应吗?可以物理降温吗?
最新专家共识将一一揭晓答案。
一、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二、发热的分类:
按照体温的高低分类(以腋温为准)(最常用、最易理解的分类方法)
低热:37.5~38.0℃;
中度发热:38.1~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0℃
按发热时间长短分类
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局部症状和体征;
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伴随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
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还有按照发热的热型分类的方法,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热型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等使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一、发热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根据感染的病原不同,感染性发热可见于病*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微生物感染等,其中以病*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感染性发热可见于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如肠道感染和肝胆系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皮肤黏膜软组织感染及血流感染等,其中呼吸系统是儿童感染性发热的最常见部位,对于无呼吸系统症状的2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需高度警惕泌尿系统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为常见,其他包括川崎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肉芽肿性血管炎等。
肿瘤及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以白血病最常见,其他包括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成纤维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尤文氏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的疾病:常见中*性脑病、脑炎后遗症、颅脑损伤、脑发育不全等,这类发热有时可达超高热,退热药常无效。
产热、散热障碍:常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鱼鳞病及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等。
其他:如创伤、手术、药物热、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脱水热、暑热症、尿崩症等。
原因不明的发热的病因: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以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为主;对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以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为主。
二、发热的发病机制
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机体的内生致热原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可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或经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如寒战、立毛肌收缩、物质代谢增加等),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等),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发热对宝宝的影响
发热可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生理功能及防御功能。
1、体温每升高1.0℃,基础代谢率提高13%。
2、在发热状态下,糖、脂肪、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消耗均增加,如果长期发热同时没有补充相应的营养,患儿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出现体重下降和消瘦。
3、高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的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导致水分的大量丢失,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4、发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高热时,患儿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等。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婴幼儿期发热较其他时期容易出现热性惊厥。有些高热患儿也可出现淡漠、嗜睡等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
5、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1.0℃,心率约增加18次/min。在一定限度内,心率增加可增加心输出量,但如果超过限度,心排出量反而下降。
6、发热还会使呼吸加快加深,经呼吸道的不显性失水增多。
7、发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因而产生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表现。
8、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但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
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益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从而改善整体临床状况。我国2016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推荐:对≥2月龄、腋温≥38.2℃,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
(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对患有慢性疾病或病重、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儿童,因为发热可导致代谢率增高,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应积极降温。
(3)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一、识别发热儿童有无可能危及生命的临床表现
测量并记录发热儿童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应确认任何可能危及生命的临床特征,包括气道、呼吸、循环的异常及意识水平下降等;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