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偏方中风十大名方及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1#

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

中风列於风、劳、臌、膈四大难治疾病之首,以偏枯、喎僻、言蹇,甚或扑击、昏不知人為其主证。并具有发病年龄多在四旬以上、起病急暴、变化迅速、见证多端,死亡率高、病后多有后遗症等临床特点。

由於中风為病极危,為势最暴,病机复杂,预后不佳,故歷代医家对此病极其重视,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临床中不断摸索,诸家学说内容极為丰富,创制方剂不胜枚举。许多方剂经过临床实践反復验证,疗效显著,為医家惯用,流传至今,堪称名方。本文拟选其中十首以探讨其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

1.至宝丹(《局方》)

救治中风阳闭危证之名方,出自北宋官方药局编辑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文简称《局方》)。其药物组成為生乌犀屑、朱砂、雄*、生玳瑁屑、琥珀、麝香、龙脑、金箔、银箔、牛*、安息香。功能清热祛痰、芳香开窍,主治风阳暴盛之中风闭证,此乃肝肾阴亏、风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所致。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腻,脉弦滑而数為主证。

2.安宫牛*丸(《温病条辨》)

救治中风阳闭危证又一名方,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创制本方,原為救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之神昏譫语危证,近代医家用於中风闭证亦屡收显效。其药物组成為:牛*、郁金、犀角、*连、*芩、山梔、朱砂、雄*、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功能清热开窍、豁痰解*,主治中风昏迷属阳闭者。

在临床中,本方与至宝丹功效相近,均為凉开法中的代表方剂;所不同的是:本方最凉,长於清热解*;至宝则次之,长於芳香开窍,可辨证施用。

3.苏合香丸(《局方》)

為救治中风阴闭危证之名方,与至宝丹均出自《局方》。其药物组成為:白术、青木香、乌犀屑、香附子、朱砂、訶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茇、龙脑、苏合香油、薰陆香(乳香)。功能辛温开窍,主治痰壅气闭、阳气不运、阴气暴盛之阴闭。以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為主证。临床中应中病即止,一旦神清,便当它图。

4.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救治中风脱证危候之名方,系南宋名医陈自明所创制。其药物组成仅人参、炮附子二味,功能回阳救脱,适宜中风阴阳虚甚、阴血大亏、元阳虚绝之脱证: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细弱或细微欲绝。临床应用时,人参用量宜重,常倍於附子。

5.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滋阴潜镇之名方,由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创制。其药物组成為: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蠣、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本方滋养肝肾以治本,潜阳镇熄以治标,共奏滋阴潜镇、标本兼治之功。其肝肾阴虚乃因精血衰耗所致,阴虚不能制阳,临床表现為中风兼见头晕头痛,目蒙耳鸣,或少寐多梦,脉细弦,舌质红;甚则肝阳暴动、内风鴟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而发為阳闭,除急投辛凉开闭之外,多以此法重用潜镇。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证情,酌加菊花、珍珠母或牡蠣、龟版、地龙等潜镇、通络,以及豁痰开窍之菖蒲、远志,清火化痰之竹沥、竹茹,天竺*、川贝等药;亦可选《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鉤藤饮,与本方合併加减应用。若内风鴟张而见惊厥抽搐者,增羚羊角(可以水牛角代之),或合清代俞根初所创羚角鉤藤汤。若肝火炽盛者,即加龙胆草。又因阳亢风动最多挟痰,故选用养阴之药宜滋而不腻,如何首乌、桑椹、白芍等。

6.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治疗温病养血敛阴之名方,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仲景名方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其药物组成為:炙甘草、干地*、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后世医家用其主治心营亏耗引动肝风、肝火上扰之中风,有养血熄风之功效。

盖心主血,肝藏血,心血亏耗可导致肝血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又因阴血亏耗,阴不涵阳,易致心火挟厥阴相火升腾炎上,故心营亏虚多兼风阳内动、肝火上炎為患。证见中风兼有心悸头晕,虚烦少寐,脉细数或细弦,舌尖红苔干。临床应用时,本方可合生脉散加减应用:加当归、何首乌,以增强养血和营之功;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加天麻、鉤藤、石决明、珍珠母等平肝潜镇,或配合豁痰开窍、清火化痰药物。

7.地*饮子(《*帝素问宣明论方》)

治疗中风瘖痱名方,系金元四大名家之首刘完素所创制。其药物组成為: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生薑、大枣、薄荷。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肾元亏虚所引起的中风,其病机為肾阴衰竭於下,虚阳浮越於上,痰浊随之上泛,以致堵塞窍道。轻者中风兼见语声不出,肢体偏废;甚者中风兼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此乃将成暴脱之危候。用此方固本為主,稍佐治标:既可谓补下元,摄纳浮阳,以防虚脱;又能开窍化痰,交通心肾。

临证时若兼见气虚者,增*参、*芪;偏肾阳虚而感腰膝寒冷者,加重附子、肉桂之用量,或酌增淫羊藿、仙茅等药;偏肾阴虚而见痰热者,去附、桂,加清化痰热之品。但若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卒然中风者,本法不宜使用。

8.涤痰汤(《济生方》)

治疗窍阻舌蹇之名方,北宋著名医家严用和所创。其药物组成為: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薑、大枣。功能如其方名,能涤痰以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朱丹溪认為中风多因“湿痰生热”,力主“治痰為先”。中风病变中,痰引起的病理损害较广,病机较為复杂,兼夹病邪亦较多,故而症状变化较大,但其病机关键,仍当责之脾气虚弱、中土不运,以致湿聚痰生引起中风。此时,当健脾气以治本,化痰湿以治标。本方為偏重治标之方,若标本并重,临床应用时可选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所创十味温胆汤。若痰湿壅盛,闭塞清窍,阳气不运,甚而发為阴闭者,则当用辛温开闭之法急救之。

9.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活血通瘀之名方,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创制。其药物组成為:*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能益气、活血、通瘀,主治气血虚弱、脉络瘀阻之中风。临床表现為偏枯,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或自汗心悸,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多属中经络症状及中风后遗症。

关於本方的应用,张锡纯曰:“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诚经验之谈,临床若见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中风,使用本方切宜慎重。必待阳亢风动己平,证情稳定,确具气虚血瘀证候,方可使用。此时应与滋养肝肾、潜阳熄风之剂配伍,以防其肝阳复亢。

10.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為扶正祛风治疗中风之名方,亦為金代名医刘完素所创。其药物组成為: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熟地、白茯苓、独活。功能祛风通络、养血活血,属於扶正祛风法。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见中风兼有寒热,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浮滑等。中风发病,外风為诱因之一,且每多挟寒、挟湿為患。对於这类外风诱发的中风,可运用扶正祛风法施治。但因人的体质与感受邪气各有不同,证候又有寒化、热化之异,选方用药显然有别:本方调理气血,偏於祛风清热;若属风寒偏盛诱发中风者,又当选用《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小续命汤祛风散寒,临床不可不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