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苦口婆心告诉你细节,孩子感冒发烧如何应对 [复制链接]

1#
白颠凤怎么治 https://m-mip.39.net/nk/mipso_7428998.html

花叶朝天

孩子感冒发烧如何应对

孩子感冒发烧,大人着急,如果高烧,大人更着急。病急之时不但可能乱投医,还会胡乱处理,结果发烧原本问题不大,胡乱处理反而加重问题。

对于孩子的发烧乃至高烧,应该怎么正确应对才有助于治病而非添乱,本文结合一个真实的病例做一些说明。此案例中孩子感冒发烧,后又因误服热药导致高烧,家人因慌乱有较多应对失当的地方,我会一一指出说明。

1

患儿4岁半,女孩,某冬日发烧。

第一日。中午1点发烧39度,从幼儿园接回家。因为怕惊厥,孩子爸爸给吃了1.5毫升的泰诺,半小时后体温下降。下午3点半又开始发热,偶尔干咳,总吸鼻涕,但看不到有鼻涕流出。近五天一直胃口不好,喝水也少,尿*,大便稀软,不成形,没有明显的着凉影响,水果就是幼儿园正常吃的量。刻下手心热,脚凉,下午测体温又39.2度,舌红,苔白腻。腹痛,之前吃了十颗草莓。最近大便都是两天一次,不成型,排便不畅。

处方:生石决明(捣碎先煎)30,生半夏(捣碎先煎)15,生麻*5,杏仁(捣碎)10,生甘草10,生石膏(捣碎不用先煎)80,吴茱萸5,柴胡15,*芩10,生姜10,大枣5枚,*参10,苍术10,茯苓30,陈皮10,煎一次,分两天吃,每天两次。(因为高烧,所以加量服用,正常是一副药吃两天,一天三次)。

不要贪凉

孩子不应该冬天吃那么多寒凉水果,近日已经胃口不好了,就不应该再贪寒凉,导致中焦受寒,抵抗力下降,引发感冒。

第二日,体温降至37.7度。

第三日,早上反馈,孩子误服了80毫升妈妈的药液。因为妈妈的方子里有川附片15克。孩子服药后,家人没有及时催吐,只是给孩子喝水,以为能稀释。当天体温已降到37.3度(川附片的力量还没有彻底表达出来),但是到夜里孩子突然高烧至39.9度。

误服应及时催吐

误服药物或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应该马上催吐,可以用手指抠咽喉引发呕吐即可。之前也有孩子误服妈妈含有附子的药液,因为及时发现马上催吐,孩子没有任何不适反应。

第四日,下午仍然高烧,眼角分泌物极多(之前没有,可见川附片引发孩子严重内热。)。

处方:生半夏(捣碎先煎)30,柴胡15,*芩10,生姜10,大枣5枚,生甘草5,*参10,生白术10,茯苓30,陈皮10,生石膏(捣碎不用先煎)80,连翘10,一副药一天三次吃完(为了退烧加量服用)

第五日,仍然高烧39度至40度,眼睛分泌物减少,开始咳嗽。咳嗽多,每次都是短咳,一两声,但很频繁,醒着咳的比睡着的时候多,舌苔发白而厚,体温一直39(前天晚上到现在一直39度以上),不渴,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眼屎没有了,眼睛红有减轻,鼻涕多,用力擤的有*绿鼻涕出来,清鼻涕多,上午鼻塞,下午缓解。身上干热不出汗,孩子易烦躁。舌红,厚白腻苔。(注意,舌苔一直都是厚腻苔)

处方:生半夏(捣碎先煎)15,柴胡15,*芩10,生姜10,大枣3枚,生甘草5,*参10,生白术10,茯苓15,陈皮10,苍术5,生石膏(捣碎不用先煎)60,知母10,天花粉10,杏仁(捣碎)10,一副药一天吃完。

当晚23点多反馈,仍然高烧,孩子妈妈很慌张,给孩子用了一个退热贴。嘱其赶紧摘掉。

不要随便物理降温

退热贴会造成局部血管骤然收缩,在高烧全身血管都扩张的情况下,头部血管骤然收缩,不但不能退热预防惊厥,反而会造成头疼烦躁。发烧就随便使用物理降温是错误的,用退热贴就更错误。西医曾经非常推崇物理降温,那是因为西医一直没有很好的安全解热方法。但是现在西医也开始认识到物理降温的错误,不再推荐使用物理降温。高烧情况下使用物理降温会造成身体各处血管扩张和收缩不一致,不利于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作。此外,外感引发的发热,虽然体温升高,但是致病机理是体表受寒。这时使用物理降温,只会造成寒上加寒,虽然一时可能稍微降低体表温度,但是随后体温很快恢复,甚至可能更高。反复使用物理降温,还可能引发肺炎。

因为孩子高烧三日,孩子妈妈很慌乱,未经询问,给孩子吃了泰诺以求退烧。

不要乱发汗

患者或家属不要自行服药,尤其不要在就诊之前乱用药,否则会严重影响医生对症状的判断。比如用了发汗药之后,因为药物作用患者身上会出汗,这时候医生就无法正确判断患者原本身体到底是有汗还是无汗。对于外感患者来说,有汗或无汗是最核心的辨证依据。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高烧就滥用发汗退烧药。西医关于人体发热的分析是很粗糙的,所以对于很多发热疾病,为了急于退烧就只会使用发汗退烧药。

中医把发热类疾病分成很多证型,不同证的发热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外感太阳证发热会用发表药物,但是对于少阳证发热则特别强调了“少阳禁汗”的治则。少阳证和阳明里热证的发热如果妄用发汗退烧药,轻则徒耗人体能量旋即热复来,重则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孩子的发热即使起于外感表证,但是常常同时具备少阳和阳明里热。这个时候不能单纯用发汗退烧药,甚至就完全不能用发汗退烧药。

很多家长用美林或泰诺的时候都有体会,吃了药出了汗体温就下来,一般最多4小时体温又会回升到原来的水平。但是每一次这样的发汗,其实对于身体都是一种消耗。很多感冒发热的孩子,就是因为反反复复误用发汗退烧药才把小病治成大病,把简单的感冒治成严重的肺炎。

中医在治疗需要发汗的少阳证时,一般是多个方剂的联合使用,药物之间相互配合或牵制,不让发汗过度。比如遇到太阳少阳阳明合证的时候,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或桂二越一汤合小柴胡汤。以白芍或石膏牵制麻*的发汗,以白芍、甘草、大枣、*参等给身体补充发汗所需的能量,这种多方向合力的治疗更安全也更有效率。相比之下,西医在治疗发热类疾病时药物作用点过于单一,因为缺少制衡力量或配合因素,所以常常副作用突显且效率低下。

患儿家里温度适中,但是孩子盖的是很厚的棉被,马上嘱其换成薄被以利于散热。

穿衣盖被不是小事

很多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总是不能很好的处理被子、衣物薄厚问题。

有位患者家一岁多的孩子,冬季的上午在家里晒太阳。因为家里光照极好,又是双层玻璃,父母还怕孩子着凉,穿了很厚的棉衣还盖了厚棉被。两个小时下来,孩子小脸通红,然后直接就发烧39度。孩子父母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发烧,我告诉他们,孩子就是太热了。

还有另一个6岁多的小男孩,也是因为外感高烧,最后体温42.5度,温度计已经到头了。我到孩子家里一看,20度的室温环境里(家中有暖气),高烧的孩子还盖着一床厚厚的棉被。孩子妈妈说怕孩子冻着。我说马上换薄被,必须让孩子散热。后来换了夏凉被又吃了中药之后,体温很快恢复正常。

孩子发烧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观察孩子此时有没有怕冷的情况。遇到很小的孩子自己不会表达的,也有很简单的办法来判断。孩子如果冷,自己肯定会蜷缩着。如果不冷,一定会是四肢伸展的状态。孩子因为身体发育尚未完成,所以身体自主调节能力比成人要差。孩子的特点就是产热快,但是发热的时候散热不如成人顺畅。所以孩子发热的时候,只要看着他们没有明显的怕冷,就要比平时少穿少盖。减少衣物以帮助孩子及时散热。如果孩子明显蜷缩身体有怕冷的情况,那就要注意保暖,即使体温很高仍然要多穿多盖。因为这时候发热源于受寒,穿盖不足会进一步加重受寒,随之加重发热。

第六日,凌晨处方:生半夏(捣碎先煎)10,生麻*5,杏仁(捣碎先煎)5,柴胡10,*芩5,生姜5,大枣2枚,生甘草3,*参5,西洋参3,生石膏(捣碎不用先煎)30,知母5,苍术3,陈皮5,厚朴(后下,煎10分钟)5,一副药分三次吃,每次间隔3小时。因患儿多日胃口不好,担心药量重会影响胃口,故在此考虑暂减量服用。

第六日,凌晨5点吃第一顿药,早8点体温37度。下午体温38度

第六日,晚上23点,体温38度,咳嗽严重

第七日,早8点,体温39度,晚上睡觉鼻塞,老用嘴呼吸,但是一张嘴就又容易咳嗽,所以昨晚睡的也不好,身上干热,不怕风冷。嘴唇很干起皮,家人说孩子口渴(后来发现这是一个家长的误判)。舌红,苔白腻略带*。

处方:生半夏(捣碎先煎)10,生麻*3,杏仁(捣碎先煎)5,柴胡10,*芩5,生姜5,大枣2枚,*参5,北沙参5,百合3,生石膏(捣碎不用先煎)40,知母5,生白术5,茯苓10,陈皮5,厚朴(后下,煎10分钟)5,五味子5,还是3小时左右吃一次。

下午体温39度,曾经降至38.6度。孩子妈妈说换了薄被子,孩子还是老踢开(可见不怕冷)。

晚20点,体温39.5度,孩子妈妈说孩子口渴。嘱其拍小视频发给我,以便观察孩子精神状态。视频中发现孩子穿着厚毛衣(还是不利于散热)。详细询问孩子口渴的表现,才发现其实不是孩子口渴,是父母认为发烧一定要多喝水,所以不停给孩子水喝,孩子太小不知道拒绝,所以给了就喝几口,其实自己完全不主动要水喝。于是再次嘱咐给孩子换薄衣服,另外,告诉孩子妈妈,不要频繁给孩子喝水。

喝水问题

“发烧一定要多喝水”,似乎成了大众的共识,实际上这是非常呆板的观念。天下所有的工具和方法,没有独立的好坏属性,只有适用与否的区别。饭吃多了会积食,觉睡多了反而伤身,运动多了会造成身体的过度损伤,那么凭什么所有发烧的人都应该多喝水呢?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样,水可健身也可伤身。

生病的人身体相对虚弱,代谢机能也随之不正常。很多患者自己并不渴,说明他们的身体并不需要额外补充水,这时候应该顺应身体本能的反应,不要刻意大量补充水。体内的水过多,代谢不出去,就会成为身体的内*素,进而影响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

中医很早就发现,身体湿气重的患者,其发热会表现为缠绵难愈,这时候化湿是退烧的重要条件。湿气重的发热患者如果再大量喝水,无异于“火上浇油”。正确的做法是,患者自己口渴就喝足水,如果自己不渴,一天补充1-2次水,每次喝几口即可,不要刻意大量喝水。

本文中的孩子,就是因为一直被大量灌水,才导致了内热缠绵不去。如果期间父母不是老给孩子水喝,退烧的速度会更快。

处方:生半夏(捣碎先煎)20,生麻*3,杏仁(捣碎)10,生石膏(捣碎不用先煎),柴胡15,*芩12,生姜10,大枣5枚,生甘草10,*参15,生白术15,茯苓30,陈皮10,知母15,苍术10,北沙参10,山茱萸15,五味子10,厚朴(后下)15,一副药吃两天,一天三次。嘱其煎好之后就可以吃一次,然后让她睡觉。如果体温不超过39.5,可以一直让她睡,早起再吃药。如果超过,可以第一次药之后4小时叫她起来吃一次。(孩子是湿燥间杂,干咳几无痰,但是舌苔厚腻,所以用药必须化湿为主,同时辅以滋阴。)

第八日,早9点反馈,体温37.6度。胃口开始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可以开始玩了。咳嗽明显减少。家长没再刻意给孩子喝水,发现孩子一上午都不要水喝,确实不渴。

下午14点体温36.8度,20:00体温36.5度,胃口稍好,早晨半碗粥,中午小半碗面条,晚上半碗粥,两口馒头,少许土豆条,小便*,全天主动要喝水四次,每次深喝三四口(因为方子里有化湿药,所以开始自己主动喝水了),有清鼻涕,吸溜吸溜的,咳嗽(有点痰音)基本干咳,咳嗽每次三四声,比昨天轻多了,没大便,身上干的,没汗。照片中看,舌仍红,略减退,根部仍然厚腻苔。

处方:生半夏(捣碎先煎)20,五味子10,柴胡15,*芩10,生姜10,大枣5枚,*参10,生白术10,茯苓30,陈皮10,生薏仁30,桔梗10,杏仁(捣碎)10,枇杷叶10,生石膏(捣碎不用先煎)50,一副药吃两天,一天三次,再吃三副。药吃完如果不咳嗽了就可以停药,如果还有咳嗽,就再吃一副。吃药期间如果大便偏稀,下一副药里就加生甘草10,余不变。

数日后反馈,孩子所有症状均无。胃口恢复正常,精神状态很好。孩子妈妈介绍说,同幼儿园另一个孩子也是感冒发烧,因为那个孩子的爸爸不相信中医,选择让孩子吃消炎药并输液,结果20多天过去了,孩子还在咳嗽,仍在治疗中。

2

本文中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误服了大热性的川附片引发了高烧,其实最初治疗的第二天就基本退烧了。即使有误服药物的原因,高烧至40度,一周时间也退烧了。

最重要的是,正确治疗高烧之后,孩子很快恢复正常,从胃口到精神状态和之前并无二致。有时候错误的治疗也能退烧,但是不等于治好病。因为退烧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应该是正确治疗的附带结果。

同样是退烧,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判断。

第一是胃口。正确治疗之后,烧退了,胃口很快恢复。如果错误治疗,比如用抗生素或输液或用了寒凉中药,即使体温正常了,胃口很长时间恢复不了。

第二是体力。正确治疗后,患者体力很快恢复正常,与平日无异甚至可能还更好。但是输液抗生素寒凉中药治疗之后,患者常常体力明显变差。有些患者甚至经年不能恢复,还有的患者从此开始怕风怕冷。

第三是睡眠。正确治疗后患者可以正常睡眠,错误治疗后,体温看似正常,但是患者会出现入睡困难或浅睡眠,也有多梦易醒的。

第四是注意力,这个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更多。正确治疗后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和之前一样。错误治疗后,即使体温恢复了,但是家人会发现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缩短了,容易走神涣散。这就是因为错误的治疗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去退烧。身体变差了,注意力肯定不能长时间集中。

孩子高烧不可怕,咳嗽严重也不可怕,只要没有错误处理,只要不是孩子基础体质太差的话,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结果。高烧40度甚至更高的情况我见过很多,用中医的方法治疗都能平安退烧。

很多人总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孩子高烧会引发惊厥,甚至担心“把脑子烧坏”。这些观念是不对的。高烧本身一般不会引发惊厥,即使惊厥也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用力掐人中即可唤醒。

引发惊厥的是用错误的方法压制身体正常的反应,让身体处于严重的矛盾之中,最后身体做出错误的应答,就会出现惊厥甚至损伤大脑。

发热是身体功能失调的结果,发热本身不是要治疗的目标,退烧也不是治疗要追求的结果。帮助调整身体功能,使之能自行恢复正常,体温自然就随之恢复正常。如果强行压制体温,造成身体机能处于矛盾状态,这才是造成惊厥或损伤大脑的主要原因。

所以,动辄就输液戕害身体,或者妄用发汗退烧药,这才是导致惊厥和很多严重后果的原因。有一句话是“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错误的治疗和错误的护理方法就是这种“偏见”。

3

在本文患儿的治疗中,也用到了麻*。麻*一般认为是发汗药,其实麻*不只是发汗。

中医认为麻*有三功,发汗、宣肺、利尿。在本例患儿的治疗里,麻*主要是为了宣肺,所以用量不大,且有大剂量生石膏制衡麻*的发散力量。之所以要用麻*宣肺,是因为当时患儿一直不停地干咳,已有肺炎的征兆,必须清宣肺热。同时,方剂中有生姜大枣甘草*参,温中补益护卫脾胃,既补充了营养物质,又防止大剂量石膏的凉性损伤脾胃。患儿因高热消耗身体阴液,期间见嘴唇干燥起皮,故而更加西洋参滋阴补液。为防止滋阴药恋邪生变,在使用西洋参或北沙参、百合、山茱萸的时候,一直少不了白术、苍术、茯苓、陈皮等化湿药制衡。

整个治疗过程,可见中医的考虑都是在步步立法,处处平衡,一直都是多角度配合治疗。人们常说中医的特色是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其实中医另一大特色就是“制衡”的思想。

在本例医案中,当用麻*宣肺,但是因为不是太阳证不能直接发汗,所以减少麻*用量,且以石膏制衡;用了大剂量石膏怕过于寒凉伤脾胃,所以用参草姜枣护住脾胃;高热导致阴液亏损,则以西洋参、北沙参、百合、山茱萸滋阴补液;又担心患儿原本湿气重滋阴会恋邪,则以化湿药制衡滋阴药。宣、清、补、化,几个方面同时作用,效率自然比单一力量退烧要高,也必然更安全。这正体现了中医优于西医之处。

家有夜哭郎,妈妈愁断肠,中医来帮忙

好复杂的咳嗽啊

让孩子少生病的生活细节

//

花叶朝天身心健康工作室

花叶朝天

中医·心理·文化·生活

花叶朝天

愿花开遍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