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打疫苗这个事,是每个妈妈都要经历的必修课。前段时间,我就带发发去打了麻腮风和乙脑疫苗。
不过,有很多妈妈给我们留言说,娃打完疫苗就发烧了,还有的会起疹子,心里真是怕到不行。
其实,很多疫苗反应是不用太担心的。今天糕妈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关于宝宝疫苗反应的那些事儿。
打完疫苗就发烧、长疹子,
医院吗?
宝宝打完疫苗以后出现的反应,绝大多数都是正常的,只有医院处理。
1发热
打完疫苗以后,临时发热只是身体对疫苗成分的一种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就说了,发热超过38℃,是“常见、轻微的疫苗接种反应”,真的不用太担心。打的疫苗种类不同,出现发热的时间也不一样,快的可能几个小时,慢的会到一周左右。
这种时候,只需要让TA多休息、多喝水(小龄的可以适当多喂母乳),热就脱衣服,或者洗个温水澡,怎么舒服怎么来,一般过个1~2天,体温自己就会下来了。
但注意,如果宝宝出现高热不退,持续超过3天,并且还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医院的。极罕见的情况下,如果宝宝体温上升很快,突然出现抽搐、翻白眼、牙关紧闭、嘴唇发紫等热性惊厥的症状,医院。
2皮疹
皮疹要分情况来看:
有些宝宝在接种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之后的1周到2周左右,脸上、耳后、脖子或者前胸后背可能会起一些散发的、类似麻疹的小红疹,但是症状比麻疹要轻。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身体对病原体的一次“演习”。几天后“演习”结束了,皮疹会自己消失,不必特别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过敏性皮疹,一般是在打完疫苗的几小时到数天时间内,迅速长出很多大块的粉色皮疹,这就说明宝宝对疫苗中的某种成分过敏了,需要看医生。
3局部红肿硬结
一般打完疫苗以后,皮肤局部会有红肿,属于正常的炎症反应。
有时候,除了红肿之外,还会形成硬结。这是因为,某些疫苗的配方里,含有起辅助作用的吸附剂,它没有那么快被身体吸收,就会在局部形成硬结。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红肿或硬结都比较小,不需要特殊处理。红肿会在1~2天内逐渐消退,硬结存在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
如果面积太大,就需要注意了:
不过,这里得单独把卡介苗列入“白名单”。
卡介苗的接种反应,正常情况下就比较重。完后2周左右会出现红肿、化脓,形成小溃疡,8到12周才会结痂,形成我们大人手臂上的“卡疤”。
在这期间千万不要热敷,也不要涂酒精、碘伏,正常洗澡之后用无菌棉球蘸干就可以啦。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脓肿、溃疡的直径超过3厘米,超过12周还不愈合,同时有腋下淋巴结肿大,医院诊治了。
疫苗反应可以避免吗?
很遗憾,答案是不能。
不过,我们还是能做一些事情,来减轻不良反应对宝宝的影响。
比如,在宝宝本身就得了急性病、有发热的时候,先不要去打疫苗,等好了再去补种。
另外,就是在宝宝打完疫苗之后,不管多忙,一定要留在指定区域观察30分钟。这是因为,一些罕见的异常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往往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留在原地,才能在意外发生时让宝宝得到及时救治。担心疫苗反应,不打疫苗行不行?
最好不要。
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疫苗接种反应对身体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可疫苗对宝宝的保护效果可是持久乃至终生的。
再说,疫苗异常反应的发生风险,要远远小于不打疫苗得病的风险。
就拿百日咳来说,现在的人可能已经没什么概念了。但在以前,百日咳是儿童的常见死因,发病率甚至超过千分之一,而在疫苗普及后,现在已经降至不到十万分之一了。
至于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最新报告的数字不到十万分之三,堪比中彩票。就算真的出现异常反应,治疗起来也比真正得病要容易得多。
还有,不少所谓的接种反应,其实属于偶合反应,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巧合”。
宝宝本来就容易生病,据国家疾控中心统计,0~4岁宝宝的2周患病率能达到17.4%。也就是说,每两周时间内,几乎每5个宝宝中,就有1个会生病。
所以极有可能出现,宝宝打疫苗的时候,刚好处于疾病潜伏期,打完疫苗后才发作,结果让疫苗背了黑锅:
还有的妈妈会说,不是我不想打啊,是我家宝宝对鸡蛋过敏,听说很多疫苗像流感、麻腮风就不能打了。
确实,这些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鸡胚蛋白。但现在随着工艺的提升,疫苗里面鸡胚蛋白的残余量已经微乎其微,几乎不会再引起过敏反应了。
所以,一些有“过敏体质”的宝宝,只要提前跟医生沟通、告知过敏史,经医生同意后,还是可以正常接种各种疫苗的。
总之,接种反应只是疫苗的小小副产品,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只要遵照正常的接种流程和规定,每个宝宝都能享受到疫苗带来的好处。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