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证小儿高热7天,冲出常规治疗ld [复制链接]

1#

导读:小儿高热概述

高热是指体温在38.5度以上而言,是一些急性病的症状之一,各种疾病都可伴随有高热的出现。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薄弱,易虚易实,若高热持续不退,往往危及患儿生命。小儿高热常与肺、胃、大肠的关系比较密切,“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则肺气升降失司,遂致咳嗽气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热邪,则易化热下行于大肠,更因小儿食积较多,故胃为积热为多见;小儿受邪后传变较快,往往表证未解即出现阳明里热证候;或因邪势过盛即逆传心包,温邪久羁,也可入营,则可出现伤阴证候。

一、本病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常能收到邪解热退的效果。辨证论治:

表热兼里热

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一经感邪,化热甚速,且其气血末充,脏腑薄弱,感邪后传变较快,因此,小儿外感发热,其病来骤,其势鸱张。主要证候为骤然发热,恶寒无汗,或但热不寒,口渴喜饮,便秘尿*,或烦躁谵语,惊惕抽搐,苔白或*,舌质红,脉浮数,治疗宜清热解表。如表重于里者,银翘散加减;咽部红肿者,宜用银翘马勃散加减;如里重于表者,用白虎汤加减,热入营分令人欲寐谵语者,用清营汤加减;夜热早凉,表热将解,兼有阴虚者,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表热兼胃肠积滞

小儿脾胃末健,稍有饥饱不节,复感外邪,更能引起脾胃运化失职而食滞停骤,互为因果,这在小儿高热之中最为多见。主要证候为发热憎寒,或但热不寒,烦躁腹满,呕恶嗳腐,食差口臭,夜卧不安,便秘,尿*,舌质红苔*或厚,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滞,表热兼食滞积热者,用凉膈散加减;发热兼有呕吐泄泻者,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表热兼痰热咳嗽

小儿脾胃未健,中土易致失运,水谷不化,湿热内生,蕴蓄而转化为痰,若遇风寒外束,腠理壅塞,肺气郁闭,宣降失司,痰随气逆,阻碍气道,或邪热恋肺,热灼津成痰,遂致表热兼见喘咳等症。主要证候为发热无汗或有汗,面色鲜赤,咳嗽痰鸣,呼吸急促,腹满不食,口渴或不渴,烦急不眠,大便干,小便*,舌苔白腻或*,脉浮滑数。治以清热化痰,解表宣肺。热盛者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寒邪重宜用杏苏散加减;喘甚者加葶苈丸。

二、小儿高热7天

陈X,男,10岁,年8月2日初诊。患儿7天前因游泳过久,复遭雨淋,致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咽微痛,测体温39℃。先服银翘散加香薷2剂无效。又肌注柴胡针、穿虎宁,口服扑热息痛、六神丸、穿心莲等,全身出汗,热势渐退,但数小时后高热又起,乃收入急诊观察室。经查血、胸透,未见异常。西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以输液(药用氨苄青霉素、维生素等)为主,配服解热镇痛药,仍然热退复热,体温有时高达40.5℃o又加服紫雪丹冀其退高热,亦乏效。

前后高热7天,进食甚少,日渐羸弱。经儿科会诊,决定用激素。家长极力阻止,而惶惶然前来邀诊。

刻诊:患儿仰卧病床,面容消瘦少华,唇红而燥,汗少,微恶寒,微咳,额热身热,手足冷,精神萎靡不振,时而烦躁不安,大便3日未行,口干思饮,咽微红,舌红,苔薄白微*欠润,脉紧数。体温39.5℃。

三、辨证论治

[学生甲]本病感冒发烧的症状非常明显,教材上说感冒一般分为:风寒、风热、暑邪3种,本例患儿感冒高热7天,正值盛夏季节,是否可以首先考虑暑热为患而用清暑解表法呢?

[老师]暑邪感冒必挟湿,除了暑湿郁遏卫阳而发高热之外,暑湿困顿中焦之症也很明显,如脘腹痞闷,甚至吐泻等。本例无脘腹痞闷这些症状,所以,暂时可以排除暑湿感冒的情况。

[学生乙]本例既不属于暑邪感冒,那么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老师]高热已7天,已难凿分风寒与风热。客观地说,小儿体禀稚阴稚阳,体质尚未完全定型。所以小儿感冒高热,纯属风寒或风热者比较少见,而以外寒内热或“寒包热”者居多。古人称为“客寒包火”,也是这个意思。此与成人感冒高热是有所差异的。

[学生乙]本例内热症状很明显,但外寒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外寒内热的寒字怎样体现?

[老师]不明显不等于没有。如微恶寒,汗少,苔薄白微*,脉带紧象等,都是外寒未解之象。临床上要充分注意外寒,不要一见高热,就忽视了外寒的存在,更不要用体温表来判断寒热。

[学生丙]小儿感冒高热的病机与成人有所差异,那么治法也应有所差异了?

[老师]是的。小儿感冒高热多属“寒包热”,若纯用辛温发散(麻*汤、荆防败*散之类),则外寒虽去,而内热复炽;纯用辛凉清解(桑菊饮、银翘散之类),则外寒留恋,内热亦无出路。

实践证明,惟主用辛温配辛寒,开通玄府,清透蕴热,辅以枢转升提,引热外出,佐以酸甘化阴,和营泄热,且先安未受邪之地,才能“毕其功于一役”。此为风寒自表入里化热,三阳合病之证。治宜疏风散寒,清透里热。

柴葛解肌汤就与这种法度十分符合,所以退小儿感冒高热十分迅速而平稳,经得起重复。

用柴葛解肌汤加味:柴胡25g,葛根30g,白芷10g,羌活10g,桔梗10g,生甘草5g,白芍10g,*芩6g,生石膏50g,连翘10g,钩藤10g,地龙6g.1剂。

煎服法:用水ml,先煎生石膏半小时,纳余药,文火煎10分钟;再纳钩藤,煎3分钟。滤取药液约ml,每次服60ml,半小时服1次。

诊毕,已是下午3时。

效果:服药4次后,全身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退;至下午4时服完全部药液后,曾大便1次,质软;至11时热已退尽,体温36.8℃。当夜安睡未醒,次晨体温正常。

乃改予竹叶石膏汤2剂以善后。从此未再发热,嘱其注意饮食调理,身体逐渐康复。

四、思辨解惑

[学员甲]明代陶华创制的柴葛解肌汤,载于《伤寒六书》。其方由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生石膏、桔梗、*芩、白芍、甘草、生姜、大枣11味药组成,用以代替葛根汤,治疗太阳阳明经病——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胀痛等症。分析该方的药物组成,并不完全符合你刚才所讲的那种法度,你却说完全符合。你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

[老师]古今医书解释柴葛解肌汤,大多注重于单味药物的性味功效,而很少从复方的化合、协同作用角度去理解。我认为本方配伍高明之处,在于以“药对”的形式,巧妙地取法或浓缩五个复方,汲其精华而创制出新的复方。但制方者却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我的分析是:

羌活——石膏,辛温配辛寒,师大青龙汤法,发越恋表的风寒,清透内蕴的实热;

葛根——白芷,轻清扬散,有升麻葛根汤意,善解阳明肌肉之热;

柴胡——*芩,寓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引领邪热外出;

桔梗——甘草,即桔梗甘草汤,轻清上浮,盖除胸膈、咽嗌的浮热;

白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和营泄肌腠的郁热。

综合来看,柴葛解肌汤一方,因其取法或浓缩以上5个复方在内,故能同时兼顾外感邪热的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病理层次,从而发越之、清透之、引领之,直令邪热无所遁形。我临床反复体验,深知使用本方时若剂量、加味恰当,煎服得法,最善退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且一般不会热退复热。

[学生甲]请具体说说本方的剂量、加味和煎服法。

[老师]方中羌活、石膏、柴胡、葛根4味药必须用。羌活用3~10g,生石膏重用30g以上,两者比例为1:5~1:10,柴胡不少于25g,葛根不少于30g,其余药物用常规剂量。

本方加味:

咽痛明显加射干6g,白马勃10g;

挟暑加香薷10g,滑石15g;

挟食加炒莱菔子10g;

挟惊加钩藤、地龙各10g.

本例虽未挟惊,但高热7天,竟达40.5℃,为防惊厥,故也加用。

煎法:生石膏先煎半小时,余药用武火急煎10分钟,只取火煎。

服法:小儿苦于服药,如按常规口服3次;每次摄入量不足,间隔时间太长,退热必迟。

我初用本方时,也曾走过这种弯路。后来改用少量频服法,小儿容易接受,摄入总量充足,药力也时时相继。据观察多例,一般在服第一次药后约2小时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渐消退。服1~2剂,待体温恢复正常后,转用竹叶石膏汤益气生津,续清余热以善后。

[学生乙]我再提个问题,大便3日未解,是不是也可以考虑用泻下药?

[老师]大便3日未解,但并无腹胀或腹痛而拒按等腑实症征,怎么能用泻下药呢?

[学员乙]本例感冒高热7天,曾连续使用多种中、西药物,仍然热退复热,山穷水尽,不得已想打激素这张王牌。真是无路可走了吗?这是值得引起反思的!

[老师]确实值得反思。临床上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治疗小儿感冒高热,绝对忌用辛温药物,而以桑菊饮、银翘散作为枕中鸿秘。

更有个别医生,一见高热,不细察病因病机、体质状况,就匆匆以退热药、抗生素打头阵,辅以银花、板蓝根、大青叶等苦寒药作后援,或滥用含糖量很高的各种“冲剂”。

迁延几天,高热不退,病家惶惶不安,医生方寸也乱。于是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丸等营血分药物也被冒冒失失地推上第一线,也有打出激素王牌的。这种治病“风俗”,教训不少,为害非轻,亟须吸取教训“移风易俗”。

本文摘自《中医师承实录》,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