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一种症状,是潜在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热程度并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对于无基础性疾病的儿童,保证孩子适当喝水和多休息,如果明确发热病因且无液体电解质紊乱,大多数发热是良性的、自限性的。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和选择退热药?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曾刷爆朋友圈:半岁的孩子因发烧就诊,医生用中药灌肠的方式退烧。结果孩子不仅烧没退,反而病得越来越重。父医院检查,发现孩子全身多处脏器受损,还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现在,孩子不仅每天要做10个多小时的透析,今后还可能要换肾。
一、灌肠治疗真的安全吗?
灌肠治疗在一些地区很流行。家长说孩子灌肠比静脉输液少受罪、更安全,医生说灌肠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效果好。果真如此吗?
编辑
1.灌肠治疗的真相
灌肠是自肛门灌注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药物灌入后在肠腔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与临床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存留时间愈长药物吸收越多。
2.灌肠给药的吸收途径有两条
第一条途径,通过直肠上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后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
第二条途径,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大静脉,再进入大循环。研究发现,栓剂塞入距肛门口约2cm处,可有给药总量的50%~75%的药物不经过肝,避免药物首关效应。根据文献报道,幼儿灌肠时的肛管插入深度,从3~4cm到15~25cm不等。也就是说,灌肠给药方法根本不能避免药物首关效应。
编辑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直肠给药主要目的是避免肝脏首关效应,并不能减少药物可能带来的神经、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损害。直肠给药可能会减少药物对胃、小肠的刺激,但可能增加药物对直肠、结肠损害的风险。
二、退热药的使用时机
孩子发烧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家长有必要了解相关用药常识。对于精神状况差或者持续高热的儿童,为了减少儿童不适,一旦明确了发热原因,可服用退烧药,主要推荐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2种。接下来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不适合情绪低落的患儿,推荐服用退烧药。
编辑
尽管退烧药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以改善孩童不适感和减少脱水风险,但是并不清楚温度正常化是否会改善舒适度,更何况退烧药也只能使发热儿童体温降低1-2℃。因此,退烧药的治疗目标是为了提高儿童的舒适度,而不是让体温「正常」。
△乙酰氨基酚
商品名:泰诺林、扑热息痛、必理通、百服宁、安佳热等。
优点:吸收好,见效快,一般口服30min即可退烧。且相对来说,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对肠胃道刺激非常小,也不影响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无肾毒性。医生习惯给2岁以下的孩子使用。另外,此药物可于牛奶、果汁同服。
缺点:虽然退烧快,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能控制退烧2—4h。无论是哪种剂型,副作用都差不多,若使用超出剂量或用量使用均会伤肝。
编辑
△布洛芬
商品名:美林、芬必得、恬倩、臣功再欣等。
优点:退烧作用更强,且平衡、持久,可控制退烧大概6—8h。若患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无效,或体温39℃可以考虑使用。
缺点:可引起轻微胃肠道不适,还可能引起耳鸣、头痛、皮疹、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另外,过量服用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副作用。临床上,一般多用于3岁以上高热的患儿。
小编有话说:发烧请注意
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系列生理反应。
如果发热病因明确且体液丢失已补充,大多数发热是良性的、自限性的。
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不适和精神状态差的,可服用退烧药。
退热药剂量应取决于体重,而不是年龄大小。
不建议正在服用退烧药的儿童再用感冒复方制剂。
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
没有证据表明退热治疗能降低发热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能预防或减少热性惊厥发作。
家长要监测孩子的精神状态以及是否脱水,观察严重疾病的迹象,并适当饮水和多休息。
-END-
本期编辑|大美
后期排版|大美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提出宝贵建议—
*声明:以上图片、情报来自于媒体公开报道,如有不实、侵权等,烦请联系删除。未经许可,不可转载、摘编或作为新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