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治的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头孢和阿莫西林作为世界上顶尖的两大抗生素药物的存在,对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其抑菌的功效可以给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一个有效的保护作用。
那么你是否了解这两类药物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呢?平日里出现感冒、腹泻等问题,大多数人都习惯吃点阿莫西林、头孢类的抗菌药物,认为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退热止痛还可以消炎杀毒,但这种做法对吗?选择哪一种药物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呢?
下面来介绍下头孢和阿莫西林之间存在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的认识两者的区别,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消炎药和抗生素的区别有哪些呢?
很多人搞不懂抗生素和消炎药有什么区别,你是否也存在相同的疑惑呢?是否也曾在感冒时被人善意地提醒过吃两粒消炎药就好啦?
那么,现在打开你的家庭小药箱,看看里面是否备着头孢XX、XX西林、XX沙星?其实这些都不是消炎药,他们都是抗生素啊!
消炎药属于一种独立的药物,主要能够消灭炎症,不能够消灭细菌,不属于抗菌药物种类。
炎症一般包括红肿热痛,这类症状不是细菌导致的,属于一种非感染性病症,是内部刺激所导致的。其中关节炎、扭伤、风湿等均会导致炎症,所以需要通过消炎药进行治疗。
消炎药通常具有镇痛、解热、抗风湿等作用,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扑热息痛、扶他林等。以上药物均可以起到抑制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还能够缓解红肿热痛的症状。
那么,针对抗生素药物来说,它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抑制和消灭引发炎症的细菌,适用于因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而这类药物,主要包含阿莫西林、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在抗生素的大家族里面最常见的就是阿莫西林和头孢,现实中,很多人容易把这两种药弄混,那么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二、同是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头孢有何区别?
一是概念大小不同。阿莫西林只是一种药物且比较具体,而头孢则是一类药物,包含多种不同的药物。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阿莫西林并不是头孢类药物的一种,是属于与头孢类药物存在一定化学成分相似的青霉素类药物。若长时间服用抗菌类药物,很有可能产生耐药现象,所以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对抗菌药物应避免使用,如果对于存在感染的患者来说,则需要对症下药。
二是作用上的区别。作为广谱类抗生素的阿莫西林来说,其对革兰性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较强,一般主要应用于敏感菌所导致的疾病,如呼吸道、尿道等感染以及伤寒,在幽门螺旋杆菌方面也有较强的作用,可以配合其它药物治疗慢性活动性胃炎。
而对于头孢类来说,则要具体到每一代药物对及疾病的作用方面。
1代头孢在对抗革兰性阳性菌方面对比2、3代来说作用较强,对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不过,2代头孢的肾毒性对比1代有所降低,到了第3代头孢,在对抗革兰性阴性菌方面有显著效用,而且对肾脏基本不会产生毒性。
到了4代头孢,基本上对多数的革兰性阴性菌以及部分的阳性菌都有很明显的效果,尤其对抗绿脓杆菌活性非常强大,对肾脏也不会产生毒性。
现在的第5代头孢,如头孢洛林、头孢吡普等为最新一代,对各种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效果都比较明显,基本上没有肾毒性,其主要适用于获得性肺炎、皮肤组织感染等。
三是二者禁忌症不同。阿莫西林的禁忌症是对青霉素、β-内酰胺酰胺类的抗生素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另外,湿疹、荨麻疹、花粉过敏者,以及年龄大于70岁、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一定要根据医嘱开具的剂量进行规范用药。
而头孢的禁忌症是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禁用,在使用头孢前要先行药物过敏实验,禁止与青霉素类药物交叉使用,而且有青霉素过敏休克史的患者,也要禁止使用头孢。同时,在使用头孢药物的时候,应避免饮酒,因为头孢类药物容易与酒精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时,患者会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导致死亡。
不仅如此,服用头孢药物时也要避免使用铁剂,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如果是必须要使用者,应在服用头孢药物后至少3个小时再服用铁剂。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与奥美拉唑、硫糖铝等抗酸药同服,以免药效降低。
疾病已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在平时选择药物治疗的时候,对药物的药性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从而保护生命健康!
在使用阿莫西林以及头孢方面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做到谨遵医嘱,不要乱吃,那么在阿莫西林以及头孢的服用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下面再来进进一步分析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阿莫西林和头孢的使用事项,你了解吗?
我们先来讲讲阿莫西林用药注意事项,对于口服的阿莫西林制剂,通常仅在轻中度感染方面使用。
服药时间在饭后比较适宜,这样可以使肠道反应得到减轻,另外也可以与牛奶等食物一同服用。但是,对于比较喜欢吃粗粮的人来说,则建议最好保持空腹服用。
因为阿莫西林的口服制剂主要在胃肠道方面进行吸收从而产生作用,所以在服用阿莫西林时尽量不要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因为其在胃肠道的吸附能力较强,会把在胃肠的药物包裹起来,影响药物发挥药性,减弱药效。
尽管,阿莫西林有注射剂、片剂、冲剂、胶囊等等多种类型,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较高的储存环境。
一般来说,阿莫西林制剂在保存时应该选择避光、密闭、阴凉、干燥处。虽然以上的储存条件满足了,但在其放置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产生分解以及化学反应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过敏性物质。而且因为如果季节过于炎热潮湿,会导致药剂的加速变质,所以用药及保存时一定要注意,放置较长时间的药最好不要使用。
另外,有部分人群在服用阿莫西林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过敏现象,如出现皮疹或较为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如呕吐、腹泻等,此时,一定要立即停药,避免引发更大的用药事故!
接下来我们谈谈头孢用药注意事项:
不论是任何人,在使用头孢类药物前,最好做下皮试,因为对青霉素过敏的人,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时会产生交叉过敏,所以如果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最好不要使用头孢类药物。
同时,使用用头孢类药物前,还要注意3天内不要喝酒,因为饮酒后使用头孢类药物容易产生过敏现象。
如果患者细菌感染程度的不是很严重,尽量选择口服头孢类药物。通常,严重感染者才会给予使用静脉输液头孢。而且同时,在使用头孢的同时最好不要配合其它抗生素一起使用,因为会加重肾脏负担,很有可能会发生协同或拮抗作用。
四、常见的“抗生素”滥用现象,你是不是也这样使用过?
滥用现象一: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临床上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一定作用。目前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完全不用使用抗生素。
然而,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误区,感冒后用治感冒药的同时加一些抗生素,实际上此时用抗生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导致炎症引起的发烧;而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引起的发烧,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也有多种不同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滥用现象二:抗生素等于消炎药
很多人都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任何炎症,但真相是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这和抗生素的药理有关,因为抗生素是通过抑制炎症的微生物来起到消炎作用。
所以抗生素的消炎作用就不能针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等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及病毒引起的炎症,而要使用对应的消炎药治疗。
五、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有哪些?我们如何正确使用呢?
滥用抗生素会干扰和掩盖病情,延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抗生素可能引起药物热导致患者体温升高,给疾病的诊断带来困难等。同时抗生素有不良反应,会对机体造成伤害。
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等等。青霉素、头孢菌素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患者会出现全身潮红、软弱无力、头痛、恶心、呕吐、气紧等,部分严重者可能出现惊厥、呼吸抑制等。
另外,抗生素会使体内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如口腔及阴道念珠菌感染,引起伪膜性肠炎致严重腹泻等。而且使用抗生素大概率会导致耐药菌株产生。人类研制一种新型抗生素可能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2年,许多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抗生素滥用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超级细菌产生。
了解抗生素的危害后,那我们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呢?
首先我们要正确选择抗生素。根据疾病种类,对症下药,并考虑疾病的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如病程较长或病情严重,应该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仅为流涕、鼻塞、发热等感冒症状,没有明确细菌感染可以不用抗生素。
其次是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并合理掌握剂量及疗程。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尽量口服给药;对严重感染则应采用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有间断给药法、持续给药法等。
关于剂量,一般患者可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抗生素的剂量,对新生儿,肾脏、肝脏功能不全者需要做剂量调整。关于疗程,一般抗生素宜使用疗程宜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2~3天。
有研究认为,用药4~5天能够产生最大的抗菌效果,但超过10天就有耐药的风险了,同时如果急性感染在用药72小时后临床效果欠佳,可考虑调整用药。
使用抗生素不可用用停停,也不能过于频繁调换抗生素,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疾病的反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岩.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17(24):-.
[2]陈丽敏.阿莫西林的效果及药理作用机制探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6(14)8.
[3]李冉.西药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13(12):-.
[4]李晔,刘娜.浅析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