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汉语写意表述视角谈汉译英的动态对等41645 [复制链接]

1#

从汉语写意表述视角谈汉译英的动态对等


摘 要:写意是中国古老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中文是写意表述文,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动态对等是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是两个语言之间功能上的对等。它的出发点是读者反映论,以原文读者和译入文读者的感受的一致性为标准。本文试图结合这两个观念,论述他们对英译汉的指导性作用。


中国论文


关键词:写意;动态对等;汉译英


1.引言


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国,纵观历史,中国的诗,中国的画,中国的瓷铜器等等艺术文化文物都显示着中国传统的文明精神。这些文物显示的是中国人的美学理念,体现着创作人从外界得到的感受。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崇尚理论和精准性,他们的文学理论比较系统也成熟。因此在文学科理论研究中,研究人员热衷于西方的理论学说,他们的理论术语也源源不断的进入我们的词汇总汇。中国原有的一些优秀文化知识和经验却没有被研究者提升为理论层面,因此很难运用于要求精准的学术研究当中。但是很多中国学者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把一些原汁原味的术语引入到翻译理论中。严复提出翻译的“信达雅”,许渊冲提出“优化”,傅雷提出“神似”,这些都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字大多是形合文字,很多情况下可以对等,因此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等理论。而中文是意合文字。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英汉两个文字的对等比率达不到百分之五十。(2006)在这种情况下,英汉翻译就成了更为复杂的二度创作的过程。


2.汉语的写意表述特点


从文化角度出发,中美人属于不同文化语境的群体,即中国被认为是高语境文化区,美国则被认为是低语境文化区。高语境文化区的表述方式多为意象表述,其特点为感性。而地语境文化区的表述方式为具象表述,其特点为理性。写意是中国古老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关于写意的概念没有固定的说法。史载“写意”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此“写意”译为“披露心意。”,“公开的表达心意是忠诚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艺


术自古就是写意的艺术,是创作者通过外界媒质表达主体观念的艺术。(2005)


比如,写意画中隐喻情感的诗性表述正是源于人面对自然时由自而生发的诗意感知.写意是人自身的心性写照。中国书法,诗词、舞蹈、戏曲等艺术都是写意艺术的鲜活体现。中国写意艺术不仅能够抒发性情,表达情意,它也是人自我外化的体现。(2006)挖掘研究写意表述不仅对认识中华民族艺术特点和精神面貌有巨大帮助,还对研究艺术,文学等学术知识有更远大的意义。写意凝聚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宇宙、人生、艺术等的深入体察与感悟,其中蕴含积淀了悠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境域的体验方式、言说方式、运思方式。这些方式与西方的写实审美截然不同,英语写实表述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表达直白。从这个观念出发,写意可以从大体上定义为,由外界引起抒情,有感而发的话语或者其他艺术表达形式。


3.关于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理论是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后来在与瓦德尔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指的是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研究词典中将动态对等定义为“对翻译性质而言,在翻译中,原文信息转移到接受语言,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相同。”(2005)这就是说在动态翻译中,译文的产生要经历三个步骤:分析,转移,和重组。因此译者不用十分在意源语信息和接受语信息的匹配,而应该主要考虑接受者在自身文化情景里的行为模式(2006),既意境的对等。


4.动态对等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尤金奈达提出“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出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1995)。从这个角度出发,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大体不离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词汇句法的对等。这主要是英汉两种语言形式上对等,也是翻译的最基本的标准。它所强调的是字对字,句子对句子,强调字序,词序,和句序的完美对应。这种形式的翻译是存在,但更多情况下需要变通句子中的词序才能译出通顺的译文。其二是篇章对等,这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对等。意义对等是翻译的根本要求,是准确传达原语信息的目的所在,在翻译中居核心地位。意义对等就是用译入语将原语的信息和含义再现出来,这不仅要求译者对原语要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更要求译者的译语要符合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最后,既其三是文体对等,也就是实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风格对等。文体对等是最难实现的一种对等,因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和语言习惯。在翻译中做到风格对等这对译者自身有很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对翻译的材料有很深的理解,还要对语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不同文体的作品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例如科技文直接简练,广告语简短目的性强,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等等。可见,所谓动态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动态对等是要做到灵活的翻译。


5.结合写意和动态对等理论运用于汉译英实践


汉译英实践中最困惑译者的无非就是意象的传递。这好比是把一副山水画转化为一副写实油画。译者要做的不仅是信息的转移,还要把这幅“山水画”赋予中国“观众”的联想用另外一种直白的方式展示给习惯观赏“油画”的读者群体。译文应该从几个层次把关:一,信息有无传递过去;二,意象有无达到基本对等;三,修辞方面读者是否能看懂。如果这些层面过不去,很容易造成文化上的误读。一个译者真正的水平体现在他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重视。文化自觉是知道自己和别人文化价值,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别,并且在与别人交际过程中使用这些知识达到交流的目的。汉译英的目的可以大到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出去,小到签订某个商务协议盈利。无论是哪一个目的,让外国读者读懂的前提下,才能让他们感受中国的文化底蕴。因此译者怎么把写意表述的中文转化为写实表述的英文,是对译者翻译功底的一个测量。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含蓄表达转为直接表达是汉译英正确的处理方法。当然这过程肯定会涉及到意象(image)和美学价值的部分丢失,但有失才有得。如果我们必须舍弃一些中国传统表意表述,才能把更多的中国文化价值输出的话,我们应当选择舍小取大。


6.总结


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翻译不只是简单的字面对等而是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达到两种语言间的意义及风格对等。为了达到这种动态对等,译者应该考虑原文和译入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和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英汉翻译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分析两个语言的本身特征,巧妙利用汉语写意和英语写实之间的转换策略,那会有利于减少文化误读,更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此外,目前翻译理论方面西方翻译理论以它先进,历史渊源,使用范围广等特点独霸学术界。中国学者也受此局限,因此西式分析文本,西式审视译界称为常态。在此背景下,作者认为中国学者应不忘在西方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经验和精神。如果将写意应用于翻译理论的研究,那么既能发扬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丰富理论研究的视角。(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M Shuttleworth & M Cowie.翻译研究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63-65


[2] Nida Eugene namic Equivalence in iden:ill.1995


[3] Nida Eugene 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the Bible iden:ill.1964


[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京津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2006:3


[5] 薛永年.谈写意[J].国画家.2006(2)


[6] 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关于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思索[J].新美域.2005(4)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