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气象台频发高温预警,华北多地最高气温冲上40℃,在这种让人燥热难耐的环境下,如何科学保护自身健康、避免防暑误区自然成为当务之急。
高温带来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大
高温带来的影响,可不仅仅是让人汗流浃背、心烦气躁那么简单。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会出现紊乱,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人的体温通常为37℃左右,皮肤在正常情况下为33℃。当气温超过33℃,我们便会产生炎热的感觉,人体会通过出汗等机制来调节体温,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当气温超过35℃,为了将血液输送到皮肤表面帮助散热,心脏需要加快跳动,血液循环也随之加速;人体消化液分泌可能会减少,但为了维持身体的能量供应,身体会调动其他能量储备,如脂肪和蛋白质,也使得新陈代谢加快,还可能导致血压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
高温也给汗腺增加了更大的工作量,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如钠、钾等)紊乱,继而出现中暑症状。
当你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或运动,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意味着你可能已经进入先兆中暑的状态。若未能及时干预则会进展为轻症中暑,同时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体温多超过38℃。
若发展为重症中暑,患者会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可危及生命。由此来看,“热死人”这可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或夸大其词。
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类型,主要特征是核心体温升高(>40℃)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因热射病导致的死亡案例不在少数。在高温环境中进行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以及年老体弱和慢性病患者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都容易引发热射病。其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多器官系统损伤等。
预防高温中暑:提前预判,科学应对
为了减少高温对我们的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尽早识别中暑信号。
首先,及时